编者按 近些年,高学历医学人才逐渐流向基层,扎根在群众最需要的地方,奉献着自己的才智,为基层卫生事业的发展作出了不俗的贡献。4月20日,河南中医学院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基层校友访谈”活动,5位在基层就业的毕业生作为特邀嘉宾,回到母校和学弟学妹们交流在基层工作、生活、成长的经历。 策 划 杨力勇 董文安 栏目主持 赵 炜 杜海燕 执行记者 吴玉玺 王 平 吴若晨 “在基层工作发展空间怎么样?”“在考研和就业之间该如何选择?”“自主创业可行吗?”……访谈会上,学子们用一个接一个的问题,表达着他们对基层的关注和到社会上一展身手的渴望。嘉宾们结合自己的经历和经验,敞开心扉,畅所欲言。 杨玉华:不要嫌基层的“庙”小 杨玉华于1997年毕业于河南中医学院针灸推拿学院针灸推拿专业,2001年创办了汝州市按摩学校,2004年4月辞职创办医缘堂门诊,2008年成立汝州医缘堂疼痛偏瘫医院,医院现有病床80余张,年业务总收入近400万元。 2004年从汝州市中医院辞职以前,杨玉华的收入是每月四五千元,但还是选择了专心做自己的事业,如今他的事业越做越大。2010年3月13日,他回到母校计划招聘15名毕业生,但是遗憾的是,至今还没有一名毕业生确定到他的医院工作。 “不是我不要他们,而是他们嫌基层的‘庙’小,不愿意到我那里去。”杨玉华说,其实这是一种认识误区。相对于城市,农村更需要医生,特别是需要高水平的医生。对于农村这个巨大的医疗市场来说,有真才实学的人,能吃苦耐劳的人,到了农村也一样埋没不了,反而更有施展才华的空间。 张艳垚:全卫生院中医“第一人” 张艳垚于2009年毕业于河南中医学院第二临床医学院中医专业。同年,她放弃读研机会,参加了大学生“三支一扶”计划,作为志愿者被分配到禹州市火龙镇卫生院工作,成为该卫生院唯一的中医大夫。 “太爱中医了,我急于投身到实践当中去,所以我放弃了读研,选择了基层。”在不到半年的时间里,23岁的张艳垚就在当地小有名气,因为她用纯中医的诊疗方法治好了不少疑难杂症。 张艳垚说:“很奇怪,禹州市是中药材之乡,但是火龙镇卫生院多年来却没有一个中医大夫。老百姓对中医中药都很认可,也以中药材之乡的美名而感到自豪。但是在我来这之前,老百姓有了病到卫生院却不能看中医。”张艳垚的到来,填补了火龙镇卫生院在该方面的一个空白。 “院长曾和我开玩笑说,我是我们卫生院中医第一人,也是唯一的享受单间待遇(单独的门诊)的年轻人,相当于我们的中医科科主任。”艳垚说,为了留住她,全院的同事都忙着给她介绍对象,她很感谢同事们对她的信任和关心,她有信心也很乐意在基层干下去。 刘瑞粉:哪里有病人哪里就有岗位 刘瑞粉于2007年毕业于河南中医学院第二临床医学院专升本中西医结合专业,同年作为大学生“三支一扶”计划志愿者被分配到濮阳县王称堌乡工作,先后被评为“濮阳市优秀青年志愿者”、“濮阳县新长征突击手”等荣誉称号。2009年,她志愿服务期满,又通过了省卫生厅为基层医院选拔人才的考试,被濮阳县中医院录用。 如今的刘瑞粉,正在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脑病病区进修学习。濮阳县中医院计划组建神经内科,她是这一计划的重要组成人员。进修结束后,她将和其他同事一起建立一个新的科室。 “哪里有病人,哪里就有我们的工作岗位。”刘瑞粉说,“在基层,机会真的很多。如果你们愿意和我们一样,你们一点都不用担心就业问题,只要好好学习就行了。” “就业观念还需要转变。”刘瑞粉像个大姐姐一样叮嘱学弟学妹们,“如果你们想到基层工作,遇到家人的反对时,可以和我们沟通,我们可以帮你找到‘对付’家人的办法。” 张文放:啥时候都不能忽视学业 张文放于2009年毕业于河南中医学院针灸推拿学院针灸推拿专业,大学期间他摆过书摊、开过饭店、开过装修公司。2007年,他创办了“三通堂未病诊疗中心”;2009年,被团省委、教育厅等评为河南省优秀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之星”,并得到5万元寒门骄子创业扶持无息贷款资助。 摆书摊、开饭店、开装修公司都失败了,张文放品尝了很多的艰辛,可也从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再后来,他创办了“三通堂未病诊疗中心”,由小到大,经营状况越来越好。张文放说:“只要足够努力,不管是就业还是创业,机会总会有的。” “与专业无关的几次创业,都失败了;创办诊疗中心,事业才有了起色。现在最遗憾的是,在校时没能把学业学得更好。”张文放给了学弟学妹们一句忠告,“在校期间,啥时候都不能忽视学业。” 邱永华:在基层实现人生价值 邱永华于2008年毕业于河南中医学院基础医学院预防医学专业。同年,他作为大学生抗震救灾志愿者被分配到四川江油市卫生执法监督大队工作,先后被评为河南青年第十三届五四青年奖章标兵、河南省首届优秀志愿者等,现就职于驻马店市卫生监督所。 邱永华的大学生活并没有理想中的那么精彩,大学5年一直没有担任过学生干部。“应该说我的大学过得很平凡,但是作为志愿者去抗震救灾的经历,让我迅速成长起来。”邱永华说,那是一种责任,面对着灾区那么多需要帮助的人们,他无法遏制心中干工作的激情。 志愿者服务期间,他组织联系了34名大学同学,对灾区的34名中学生进行了一对一的结对帮扶,受到当地群众的高度赞扬。邱永华告诉学弟学妹们:“作为志愿者在基层服务,我深刻感受到了,基层太需要我们这样的年轻人,在基层一样可以实现我的人生价值,所以我放弃了去大城市一家著名公司工作的机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