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武警河南总队医院普外科主任赵国强 通讯员 张琳娜 “人活着,就要对社会有所贡献;当医生,就要对患者的生命健康负责。”他的话如他的人一样质朴却令人钦佩。 他,从医30载,做过大小手术上万台,因为长期站立,患有严重的腰椎间盘突出症,却从没有耽误过一次手术。 他,身兼数职,是郑州大学医学院等3所大学的客座教授、《中国微创外科杂志》等5家杂志社的编委、河南省医学会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专家库成员,获省级科研成果11项,发表专业论文67篇。 他,就是武警河南总队医院普外科主任、武警部队肝胆结石治疗中心主任赵国强。 多年来,他心系患者生命健康,致力于医疗技术创新。早在20年前,医院党委审时度势,在全省率先引进了腹腔镜技术,并将此技术运用于胆囊疾病微创治疗。作为学科带头人,赵国强主任带领全科人员盯紧医学前沿,大胆创新,不断发展,将腹腔镜技术与胆道镜、十二指肠镜技术科学联合,开展胸腹部37个病种的治疗。 敏锐占先机 又创新技术 赵国强主任说,作为一名医生,一个专业的学科带头人,不仅要有高度的责任感,还要有敏锐的洞察力。选择一个新生事物会有风险,但是,医生一定要把病人的利益放在首位。做一个大手术后,病人往往要在床上躺上一个多星期,而选择微创手术,往往可以很快恢复活动,我们为什么不选择、不开拓呢? 早已对腹腔镜技术驾轻就熟的赵国强主任,很快就成为此项技术的领军人。记者采访那天,他刚运用腹腔镜技术完成一个“更加微创化”的手术——单孔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和以往的微创手术相比,切口由3~4个减少到1个。术后,赵国强主任非常自信地说,这项技术的临床运用,真正给患者带来了福音。如此自信的话语,是用艰辛和汗水换来的。为了尽快掌握这项技术,赵国强首先在动物身上做试验,每做一例手术都录像,下来后反复揣摩,总结经验教训,以确保手术既准且快。那段时间,科里的同志都称他是“拼命三郎”。就是靠着这一股子拼劲,他攻克了无数技术难关,把起初需要两个多小时才能完成的手术,缩减到了现在的十几分钟,极大地减轻了病人的痛苦。 “为病人做点事,我感到很快乐” 到普外科就医的多是重症患者,他们更需要医生的关心与理解。从医多年,赵国强对病人的痛苦总是感同身受。 在一次给病人进行腹腔镜下甲状腺手术的过程中,病人突然大出血,情况十分危险。这个时候,若是采用传统方法立即在病人身上开刀手术,也许能马上止血,但是赵国强担心的是:如果开刀手术,病人本已十分虚弱的身体恢复起来会更困难,况且患者又是妙龄少女,倘若在脖子上留下一条长长的疤痕,赵国强实在于心不忍。思虑再三,他还是决定不能开刀,而是和助手在手术室里紧急研究了另一套应急方案。凭着他多年积累的经验,硬是在腹腔镜下完成了止血、切除肿瘤等技术操作。手术结束时,他已经在手术台上站了整整7个小时,其间滴水未进。 对他来说,手术就如同雕塑家雕刻艺术品、作曲家创作乐曲一样是门令人享受的艺术。他说他要让手中的手术刀不但能治病,还能让患者觉得舒适,让同行感觉漂亮,让自己享受其中。科里的护士俏皮地说,每一次看赵主任做手术,都是一种感官上的享受,那是大师的精彩演出;追随他的弟子说,每一次跟赵老师上手术台,都能学到新的知识,赵老师的手总能化腐朽为神奇。 2008年,一位80多岁的肝癌患者听说武警医院有个“神刀”赵国强,就千里迢迢赶到这里。赵国强在了解了患者病情后,感到很为难:从病人的年龄看,显然已不适合做传统的开刀手术,但是腹腔镜下肝叶切除术在全国都没有几例,在河南更是绝无仅有,能不能成功他的把握也不大。接还是不接?难题又摆在了他面前。面对病人痛苦却满怀期待的眼神,职业的使命感再一次战胜了自我。 三十载风风雨雨,一万多个日日夜夜,赵国强坚守着为病人奉献的信念,始终站在医疗战线的最前沿。如今,他领导的普外科年收容病人2000余例,年手术量1800余台次,同时他又要肩负教学、预防和下部队巡诊等任务。在他眼里,病人的生命就像脆弱的琴弦,他渴望用他的双手为患者、也为自己谱写出更多华丽的乐章! 赵国强小传: 赵国强,河南禹州人,1987年毕业于第四军医大学,现任普外科主任、主任医师,河南省外科学会委员,河南省微创外科学会委员,河南省医师学会委员,郑州市外科医师学会副主任,郑州大学医学院兼职教授,武警医学院兼职教授,《中国微创外科杂志》编委,《中华新医学杂志》编委;发表论文32篇,获武警部队、省市级科技进步奖、医疗成果奖6项。
医院地址:郑州市康复中街1号 电话:(0371)66964364 免费咨询电话:8008836276 乘车路线:201路、57路、222路、256路、207路、213路 邮编:450052 网址: www.wjzdyy.c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