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流行性腮腺炎(下) |
|
病例 男性,17岁,中学生,两天来发热、头痛、腮腺肿痛,无恶心、呕吐。 查体:体温39.5摄氏度,双侧腮腺如鸽蛋大小,触痛阳性。咽红,双侧腮腺导管开口红肿。心肺未见异常,颈软。 化验:血常规检查,白细胞正常。 请分析此病例。 【诊断】 根据下述表现进行诊断,不典型病例确诊有赖于血清学及病毒学检查方法。 一、流行病学 根据流行季节、当地流行情况以及2~3周内有与流行性腮腺炎病人接触史等可协助诊断。 二、临床表现 起病较急,发热、双侧腮腺肿大,呈非化脓性炎症,腮腺管口红肿。 【鉴别诊断】 一、化脓性腮腺炎 常为一侧性,局部红、肿、痛明显,肿块局限,晚期有波动感,挤压时有脓液自腮腺管口溢出。分泌物涂片及培养可发现化脓菌。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明显增高。 二、急性淋巴结炎 主要是耳后、颌下、颈部淋巴结炎,边缘清楚、坚硬、压痛明显,不以耳垂为中心;可引起周围组织的炎症,如咽峡炎、耳郭疮疖等;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明显增高。 三、其他病毒性腮腺炎 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巨细胞病毒、肠道病毒、单纯疱疹病毒等亦可引起腮腺炎,确诊需借助于血清学检查及病毒学分离。 四、其他原因所致腮腺肿大 如糖尿病、慢性肝病、结节病、营养不良、腮腺导管阻塞等均可致腮腺肿大,某些药物过敏如羟布宗、碘化物等可以引起过敏性腮腺炎。其特点为:对称性,无肿痛感,触之较软,组织检查主要为脂肪变性。诊断需借助于相关基础病史、血清学检查及病毒学分离。 【治疗】 此病尚无特效治疗方法,可试用干扰素,常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对症处理。 一、一般治疗 隔离病人,卧床休息,进易消化、清淡的软食,避免酸性食物;保证液体摄入量;保持口腔清洁,预防细菌继发感染。 二、对症治疗 体温过高时给予药物、物理降温,局部涂敷中药紫金锭或青黛散、醋调如意金黄散、鱼腥草捣烂外敷,必要时内服索米痛片、阿司匹林等解热镇痛药。 三、中药治疗 可用普济消毒饮、板蓝根冲剂、抗病毒口服液等。 四、抗病毒治疗 发病早期可试用利巴韦林、干扰素治疗。 五、并发症治疗 脑膜脑炎:剧烈头痛时,除口服一般镇痛药物外可静脉滴注20%甘露醇降低颅内压,必要时每4~6小时重复应用。重症脑膜脑炎对可考虑短期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 睾丸炎:用丁字带将睾丸托起。局部冷敷以减少疼痛。口服泼尼松,成人每天30毫克,分3次口服,用2~3天。早期使用己烯雌酚。 胰腺炎治疗:禁饮食;输液,注射阿托品或山莨菪碱;早期应用皮质激索。 重症并发脑膜脑炎、严重睾丸炎、心肌炎时,可短期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 【预防】 一、管理传染源 病人应按呼吸道传染病隔离。及早隔离病人直至腮腺肿大完全消退为止。集体儿童机构、部队等的接触者应留验3周,对可疑者应立即暂时隔离。 二、被动免疫 恢复期病人的血液及免疫球蛋自或特异性高价免疫球蛋白有一定作用,但来源困难,不易推广。 三、主动免疫 应用疫苗是对易感者进行预防的重点。 应用腮腺炎减毒活疫茁进行皮内、皮下接种,亦可采用喷鼻或气雾方法。免疫效果好。 禁忌症:孕妇以及对鸡蛋蛋白过敏者禁用,严重系统性免疫损害者相对禁忌。 四、药物预防 采用板蓝根30克或金银花9克煎服,每天l剂,连续6天。 【病例讨论答案提示】 此病例诊断为流行性腮腺炎。 诊断依据:男性,17岁。发热、头痛,双侧腮腺肿痛,触痛阳性,双侧腮腺导管开口红肿。(患儿已满15岁,应注意预防睾丸炎。) 应和以下疾病鉴别:化脓性腮腺炎;急性淋巴结炎;其他病毒性腮腺炎;其他原因所致腮腺肿大如糖尿病、慢性肝病、结节病、营养不良、腮腺导管阻塞等均可致腮腺肿大;某些药物过敏如羟布宗、碘化物等可以引起过敏性腮腺炎。 治疗:隔离病人,卧床休息,进食易消化、清淡的软食,避免酸性食物,摄人足够水分。保持口腔清洁,体温过高时给予药物、物理降温,可用利巴韦林15毫克(千克体重·天),疗程5~7天;也可用己烯雌酚0.5毫克,每天3次预防睾丸炎。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