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版:要闻
   第2版:综合新闻
   第3版:综合文摘
   第4版:悬壶百味
   第5版:乡村医生特刊
   第6版:乡村医生特刊
   第7版:乡村医生特刊
   第8版:乡村医生特刊
 
第6版:乡村医生特刊
 上一版    下一版  
村卫生室如何巧妙处理医患关系
从细节规范医疗服务
我不是一个人
殷切的期望
对联三组
父亲的心愿
卫生院的一场“非常急救”
接过父辈的爱民药箱
蒲松龄的“药性梆子戏”
名医黄元御淋雨透疹
《药名体》诗
古传十二时辰养生法
1
11 1 2010年2月11日 星期四 目录导航 1
 上一期   下一期 
1
  接过父辈的爱民药箱
  本报记者 王明杰 通讯员 李建友 沈 芝 胡 林
  淳朴的豫南农村,生息着普普通通的纯朴村民。自然村之间仍是土路相连,遇有阴雨天气泥泞满地,经济相对比较落后。就是在这片平凡的土地上,潢川县魏岗乡高楼村村医贾德泉接过父亲背了30多年的药箱,以满腔的热情服务乡邻。
  上世纪80年代末,卫校毕业的贾德泉,从父亲的肩上接下挎了几十年的药箱。从此,他背着药箱走村串户,度过了无数个不眠之夜。由于农村青壮年多外出务工,留守在家的老人和孩子成了他的主要服务对象,他便为生病的老人开设家庭病床;谁家有新生儿出世,他便主动上门送去新生儿防疫手册。当地老百姓说贾医师是:睡觉有人”喊”、走路有人“拦”、吃饭有人“抢碗”。
  新年伊始,潢川县的新农合筹资工作正紧锣密鼓。村干部找他商量此事时,他毫不犹豫地主动承担起了这个颇为艰苦的任务。这项工作虽然已经开展3年,但在实际工作中仍是千头万绪。有人对贾德泉说,这项工作是政府的事,与你无关,你完全可以不干。而贾德泉却说:我是一名医生,我不愿意看到农民有病没钱治,所以我要干;我是一名共产党员,我有义务为党的惠民政策鼓与呼,有父亲传下来的红十字爱民药箱,所以我更要干!
  高楼村辖20个村民组,方圆5公里,常住人口3000多人,但农闲在家的不足2000人,这给资金收缴带来相当大的难度。贾德泉把这项工作开展得有条不紊,他采取的行动方案为:第一是宣传发动,请小学生帮助散发宣传资料,利用卫生室宣传栏宣传筹资政策,在主要路口张贴宣传标语,利用自己出诊的机会走村串户广泛宣传;第二是确定重点人群,摸清往年漏保对象,找出漏保原因,有针对性地向他们讲解政策;第三是收集外出务工人员的联系信息,电话打遍了全国各地;第四是完善整理新农合档案,除了为村民看病外,还要采集参合人员的各方面信息,在晚上坐下来整理档案。
  为按时完成任务,贾德泉每天熬夜到凌晨一两点。农村经常停电,他的手、脚都冻坏了。来卫生室看病的村民,看到贾医生这样认真负责地为他们办事,无不由衷地感叹。
 
2008-2012 YYWSB.COM All Right Reserved
医药卫生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