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一束钢丝贯穿口腔直抵咽腔 两度手术奇迹生还 |
| |
本报记者 李伟强 通讯员 王文龙 1月15日上午,在河南省人民医院口腔科病房里,来自夏邑县济阳乡朱菜园村33岁的朱学伟脸上挂着坚强的笑容。尽管头面部依旧有些肿胀,尽管左颞部仍有一个硬币大小的伤疤,尽管被纱布包裹着的半个脸依然让人觉得触目惊心,可一月前受伤的阴霾显然已经远去……“再过一周就要出院回家了,我得好好感谢你们,是你们把我从鬼门关拉了回来。”朱学伟拉着口腔科副主任医师王永功的手不停地道谢,正是这双手挽救了他。 祸从天降,悲剧瞬间发生 “太可怕了!”一直在一旁陪伴着的妻子何冬梅向记者回忆了那惨痛的一幕。 2009年的12月17日傍晚5点多,朱学伟与往常一样,干完活后开着吊车往家赶,突然,前面出现了一根歪倒的线杆,上面的裸钢线缆耷拉着。还没等朱学伟反应过来,拦在吊车上方的钢丝电缆被撑紧后瞬间反弹,如同弓箭一般朝着朱学伟的下巴刺下来……. 何冬梅稳了稳激动的心情继续说,另一股电缆则紧紧卡住朱学伟的脖子,由于钢丝有断裂,一股从朱学伟的下颌插入口腔,直抵咽腔,斜插进左脸捅向“太阳穴”,还有一股则把左脸戳穿。 “我当时连叫都没叫,一下子就晕过去了!”朱学伟用手比划着。行人发现后帮助他拨打了110、120。,由于脖子上插着钢筋,面部血肉模糊,嘴巴被钢筋穿透,身子又没法动弹,他几乎被固定在座位上。很多好心人与急救人员一起,奋力把钢筋截断,外留着近两米长的钢丝电缆。由于伤情严重,当地医院对朱学伟进行简单处理后,火速将其转送到了河南省人民医院。 命悬一线,医生分秒施救 朱学伟被送到医院时,已经是晚上10点半了。“这束钢丝线缆有指头粗,每根钢丝都有毛衣针粗细。当时的情况真是惨不忍睹,他的口腔已经血肉模糊。”护士长郭宇红回忆说。 “太惨了。”参与营救的群众和医护人员很长一段时间都无法忘记这个场面。” “颌面部严重撕裂伤,左侧口角水平向后至咽后壁处全层裂开,右侧口角向后至右下磨牙后压处全层裂开;下颌骨颏部,左下颌角处粉碎性骨折;舌体处自舌根处全层断裂,仅右侧舌根部少量与舌根部相连;左侧咀嚼肌断裂,两束钢丝并排自左翼颌间隙处向上经颧弓内向上穿行达左颞部发际头皮下。这就是朱学伟当时的情况。” “万幸的是,经过我们检查,朱学伟的气管、颅骨、眼睛等重要部位没有被伤到。尽管如此,当时也有三个致命的危险。”王永功说,一是他的呼吸道被支离破碎的血肉堵塞,很有可能导致窒息,给手术前的气管插管和麻醉带来极大的麻烦。二是钢筋坚硬无比,形状不规则,强行拔出很容易导致更大的伤害。三是伤者舌体碎裂,仅有半厘米左右连在口腔里,极难缝合。”王永功介绍说。 两度手术,重绽生命笑颜 时间就是生命。经过紧急准备,手术于当晚11时许开始。要救命,必须要先把钢丝取出。麻醉师成功实施麻醉,王永功等医护人员先用钳子把露在口腔外的钢丝截断,“这个过程十分困难,用了近两个小时。”剩下的一段30厘米的钢丝仍插在左颞部(太阳穴处)。 从嘴里拔,钢筋纹丝不动。于是,医生又从朱学伟左颞部处被顶起的包处,打开一个小口,然后小心将露出的钢筋往外慢慢抽出。随后,王永功又将其舌头精心缝合,既保证舌体血液供应充足以免坏死,又要兼顾舌下腺导管免受阻塞,难度相当高。 然而随着一道道手术难关的相继突破,在经过5个小时的努力后,第一次手术宣告成功。由于创伤在口腔,极易发生感染。很快,朱学伟被送往重症监护室。重症监护室主任秦秉玉带领医护人员为他悉心治疗。5天后,朱学伟病情稳定,转入口腔科病房。1月7日,王永功和助手再次为他实施手术,将其碎裂的下颌骨重新修复固定。 “如果顺利,朱学伟下周就可出院回家了。” 王永功说,现在,朱学伟的上下颌都被固定,以保证创口和骨骼愈合,只能通过鼻孔进食流质食物,每日需要接受抗感染治疗,注射营养药物。 临近采访结束时,朱学伟通过模糊的发音告诉记者说:“我希望出院时给王医生和医院送块匾。”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