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翻身、拍背、吸痰近百次重复 换来生命回归 |
| |
——平顶山市第一人民医院成功救治一例肌无力危象患者 本报记者 王 平 通讯员 李芳琴 72岁的余大妈在“鬼门关”前游走一圈后,被医护人员奇迹般拉回。近日,记者在平顶山市第一人民医院见到余大妈时,她正在病区走廊里散步。 2009年11月10日,余大妈被送进平顶山市第一人民医院卒中单元时,科主任薛文俊诊断其为“肌无力危象”,立刻被送入重症监护室。然而,余大妈的病情仍呈进行性加重状态。此后的几天,医护人员严密观察病情、不断调整呼吸机模式,直到14日早上,患者病情才略显平稳。 但患者的种种症状仍引起了薛文俊的警觉:面罩吸氧、气管插管都没有使患者的血氧饱和度达到正常范围;肌无力疾病会引发肺部感染,使气道阻塞,会加重肌无力。如此恶性循环,一定是大量痰栓生成,使小气道严重受堵!要想让患者摆脱生命危险,气道管理必须跟上。薛文俊立刻调整了治疗方案。但是,由于患者家属拒绝做气管切开手术,医生只能采用保守治疗。在重症监护室,薛主任亲自示范,给患者翻身、拍背、吸痰。每次吸痰前都要听诊肺部情况,观察血氧饱和度值;拍背吸痰后,再次听诊并观察血氧饱和值变化。薛主任反复操作,观察半小时后,由大夫宋元贞、护士李璐接手,继续实施密切观察,及时采取干预措施。如此一整夜不间断,患者的血氧饱和度渐趋稳定。第二天,医护人员继续沿用这种方式为患者实施特别护理。 翻身、吸痰、拍背,近100次的动作重复,终于换来了生命的回应!药物治疗发挥作用,患者肺部感染减轻,呼吸肌肌力渐渐恢复。第3天,停用呼吸机。第4天,拔掉气管插管。目前,患者肌无力症状已完全消失,生活能够自理。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