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关闭
点击关闭
健康资讯
医药卫生网 > 健康资讯
开学季,你家娃在教室坐立难安学习跟不上或许是因为……
】【关闭 2021/9/13 16:11:19 | 来源:医药卫生网 |

又到一年开学季,重返课堂的孩子们能否适应学校固定甚至有些枯燥的学习节奏?长时间的课堂或者作业时间,他能否集中注意力保证学习效果?

有些家长认为孩子自控力差、注意力不集中是因为年纪还小贪玩,长大以后就会自然改善。殊不知,这种无法静下心来过于活泼甚至是“闹腾”的表现,可能是孩子不能自主的病理反应,是“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也就是我们俗称的多动症。

多动症的病因很复杂,是由多种生物学因素、心理因素及社会因素单独或共同作用而造成的。它实际上是一种脑的疾病,而不仅仅只是行为的表现,是儿童的大脑内发生了变化。多动症主要表现为与年龄和发育水平不相称的注意力易分散、注意广度缩小、不分场合的过度活动和情绪冲动,并伴有认知障碍和学习困难,陷入恶性循环。

有数据显示,46%患有ADHD的儿童会因为学习困难而失去兴趣,35%会辍学。同时,由于老师的批评、家长的打骂和冷遇,学生容易产生各种心理异常,进而在行为上捣乱,严重干扰他人。随着年龄的增长,由于无法控制不良影响和诱惑,还可能发生斗殴、说谎和偷窃,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

可以看到,多动症会对孩子健康成长造成一系列严重伤害,且这种伤害不仅仅会局限在儿童时期,有70%的患儿症状会持续到青春期,30%-50%患儿的症状可持续到成年期,因此更需要引起家长的重视。

ADHD现有的治疗药物面世已经超过十年,无论医生、家长还是患儿,对安全性或疗效方面更好的新药面世也充满期待。可喜的是,亿腾医药旗下的第二代强效且高选择性的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盐酸依地西汀 (EDP125)就已经在中国开启了III期临床试验,首位患者也已经入组。

《中国注意缺陷多动障碍防治指南》数据显示,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是儿童期常见的一类心理障碍,我国报道学龄期儿童ADHD的患病率为1.3%-13.4%,男孩患病率高于女孩。此外,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报告,当前中国儿童和青少年ADHD的诊断率和治疗率均严重不足,2020年我国4-18岁人群中的患病人数约为1700万,但诊断率仅为12%,而这其中又仅有30%的患者接受了药物治疗,远远低于美国等发达国家诊疗水平。

究其原因,很多家长不愿意给孩子吃药,除了对疾病认识不足,往往还担心“是药三分毒”,生怕药物会产生副作用影响孩子生长发育和日常学习。但实际上,随着医学的发展与进步,我们目前能接触到的药品的安全性已经越来越高。

在创新药物的安全性上,EDP125相较于第一代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在药物代谢方面,它的药物暴露个体变异率低,对于CYP2D6依赖性相对较弱,因此具有人群中代谢变异性小的优点。而在它的美国的II/III期临床研究中(共270例ADHD儿童和青少年患者参加了研究,包括亚裔),也证实了EDP125口服治疗在儿童和青少年患者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良好。

该研究的主要研究者为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郑毅教授,现任中华医学会精神医学分会儿童学组主任委员,领导完成过许多项儿童和青少年ADHD注册研究。他曾多次呼吁,ADHD发病呈现上升趋势,早期诊断、早期系统和规范地治疗非常重要。家长和老师对ADHD应该要加强认识,对于孩子出现多动、注意力不集中的情况,要保持警惕,有必要的话及时前往儿童精神科就诊,尽快接受科学规范的治疗。

我们相信,伴随人们着对疾病认识的不断提高,国家政策的重视与扶持,未来可诊断治疗的ADHD患者基数也将持续扩大,更多患儿有望获得科学治疗,帮助他们早日摆脱疾病困扰,享受美好童年。


  本文来源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责任编辑:刘耀东 
审核:杨明 

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
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详细】
2019防艾专家进校园
2019防艾专家进校园【详细】
打赢疫情防控攻坚战
打赢疫情防控攻坚战【详细】

关于我们 】- 【 联系方式 】- 【在线投稿 】- 【 广告服务 】- 【 法律声明 】- 【 】- 【 网站地图 】- 【 留言反馈
河南省卫生厅/主管 医药卫生报社/主办 总部/中国·河南郑州市纬五路47号 aluminum tread plate
业务合作:13674999007 0371-63712922 0371-86101797(工作时间) 技术QQ: 1326701545 35702594
读者QQ群:149218703 站长信箱:yywsb@163.com 最佳分辨率1024×768
 
豫ICP备11008224号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医药卫生报网观点。刊用本网站稿件,须注明来源自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