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关闭
点击关闭
健康资讯
医药卫生网 > 健康资讯
改善放化疗患者厌食、恶心,中医药有优势!
】【关闭 2021/8/9 9:29:09 | 来源:医药卫生网 |

河南省肿瘤医院  陈小兵 主任医师 教授

我国目前仍是肿瘤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国家。据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发布的2020年全球最新癌症负担数据显示,我国癌症新发人数占全球23.7%。

一直以来,肿瘤治疗都是被讨论的热点话题。对于放疗与化疗两大治疗手段,我们往往感到“五味杂陈”,因为放化疗在杀灭肿瘤细胞的同时也损伤了正常细胞,引起患者“食”(饮食)与“力”(疲乏)的问题,出现厌食、恶心、呕吐等一系列消化道的不良反应。这些反应会严重影响肿瘤患者的生活质量,也让患者顾虑重重,无法维持日常治疗。所以,如何有效缓解放化疗的副作用,让患者更有质量地生活,显得尤为重要。

以人为本,中医药治疗理念显优势

随着治疗观念的改变,人们除了关注患者的生存期长短,也越来越重视患者的生活质量。据北京大学肿瘤医院的一项调研显示,80%的肿瘤患者对于中医药治疗存在需求。

在肿瘤治疗中,西医强调“以瘤为本”,聚焦于杀灭肿瘤的传统对抗方式,属“全面封杀”“只攻不守”,在杀死癌细胞的同时也将正常细胞杀死;而中医强调“以人为本”,在肿瘤的治疗中“以守为主”,从调节机体内环境、免疫力以及调整饮食习惯、生活方式等角度出发,重视“调”。中医药在肿瘤放、化疗治疗过程中,具有减毒增效的独特优势,可有效缓解放化疗引起的不良反应,有助于中西医结合治疗,让“攻”和“守”的组合发挥更好的协同作用。

扶正祛邪,养正消积胶囊疗效获认可

养正消积胶囊,是以中医络病理论指导研制的专利中成药。该药物含16味中药,其配伍和功效的特点主要分为“养正”(补益正气)和“消积”(抗肿瘤)两部分。组方中用黄芪、莪术为君药,黄芪补脾益气,莪术散结通络,二者合用,能够提高防御卫护免疫抗癌的功能,故共立为君药。人参大补元气,白术健脾和中,白花蛇舌草解毒抗癌共为臣药,佐以女贞子、灵芝补益精气,共为臣药。佐药茯苓和中益气,合人参、白术四君子汤之意;半枝莲、白英、蛇莓解毒抗癌、散结消肿;鸡内金健胃消食,土鳖虫破血逐瘀,共用为佐药。徐长卿通络止痛,引药力直达病变,用为使药。

一项发表在《中华肿瘤防治杂志》的“养正消积胶囊联合化疗治疗肺癌的临床研究”结果证实,在标准放化疗基础上联合养正消积胶囊治疗3个月,可有效增加患者食欲和体重,明显改善患者总体生存质量。2018年世界肺癌大会,于金明院士领衔的一项关于养正消积胶囊放化疗后生活质量的研究再次引发关注。其结果显示,中药治疗可以明显改善患者食欲,增强体能,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养正消积胶囊有效改善放化疗带来的疲乏、厌食、恶心等症状,被《中国肿瘤心理临床实践指南(2020)》、《中西医结合乳腺癌诊疗专家共识》列为推荐药,为广大医生和肿瘤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极大地弥补了抗肿瘤治疗放化疗的短板。

全面健养,关注科学饮食保驾护航

对于放化疗患者,除了药物治疗,还需要注重科学饮食,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做好营养支持。建议根据患者的嗜好,患者和家属可以共同制定饮食计划,给予清淡易于消化的高营养、高维生素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以减少食物在胃内滞留的时间;同时,忌酒,勿食甜、腻、辣和油炸食品。少食含色氨酸丰富的食物,例如香蕉、核桃和茄子;当呕吐频繁时,在4~8小时内禁止饮食,必要时可延长至24小时,再缓慢进流质饮食。还要记得避免大量饮水,可选用肉汤、菜汤和果汁等,以保证体内营养的需要,维持电解质平衡。

有效缓解厌食、恶心、呕吐等放化疗副作用,显著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博大精深的祖国医学以其独具特色的优势,在肿瘤治疗中发挥着不容小觑的作用。


  本文来源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责任编辑:刘耀东 
审核:杨明 

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
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详细】
2019防艾专家进校园
2019防艾专家进校园【详细】
打赢疫情防控攻坚战
打赢疫情防控攻坚战【详细】

关于我们 】- 【 联系方式 】- 【在线投稿 】- 【 广告服务 】- 【 法律声明 】- 【 】- 【 网站地图 】- 【 留言反馈
河南省卫生厅/主管 医药卫生报社/主办 总部/中国·河南郑州市纬五路47号 aluminum tread plate
业务合作:13674999007 0371-63712922 0371-86101797(工作时间) 技术QQ: 1326701545 35702594
读者QQ群:149218703 站长信箱:yywsb@163.com 最佳分辨率1024×768
 
豫ICP备11008224号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医药卫生报网观点。刊用本网站稿件,须注明来源自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