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朱晓娟 通讯员 梁雅琼
“可以试着抬头啦!”近日,29岁的小徐(化名)在河南省人民医院胸外科加强病区主任医师张文平的提醒下,小心翼翼地试着抬头。 “太不容易了!”张文平说,小徐气管断裂之后,承受低头的苦已经30多天了。 时间回到1个多月前。9月10日晚上,小徐被紧急送至河南省人民医院。“患者被送来时,呼吸很费劲,面容痛苦,整个脖子和胸部像气球一样肿胀。”该院胸外科值班医生、主任医师李基伟说。 在紧急会诊中,结合患者的症状以及突发事件经过,李基伟判断患者可能出现了气管断裂。CT(计算机层析成像)检查结果显示患者的气管受损,证实了李基伟的判断。患者被迅速送往河南省人民医院胸外科加强病区。 回忆起当晚的情景,李基伟一脸严肃地说:“患者颈部一道深深的勒痕下,是触目惊心的皮下气肿——随着每次呼吸,原本进入肺里的气体却从气管断裂处‘弥散’,大量‘钻’进颈部、胸部皮下组织、纵隔,将其撑得像吹饱的气球。更凶险的是,纵隔气肿像一个不断膨胀的气囊,死死地压迫着心脏。” 马上切开、引流气体减压……面对患者的第一个生死关,抢救团队迅速反应。此时,患者还有一道关要闯——随时可能发生窒息。李基伟第一时间联系张文平,在加强病区进行气管插管抢救。 在抢救的过程中,患者的病情突然加重——气管断裂处的血液不断流入肺里,血与痰混合,迅速堵住了已残破不堪的气管。 “做气管镜检查时,里面一片血红,什么也看不清。不断抽吸痰液、血液,只能看见失去正常形态、受损的气管局部。”张文平说。作为操作医生,他着实为患者捏了把汗。根据情况,必须马上进行气管插管,为患者建立人工气道。这几乎是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因为视野近乎全盲,气管失去正常形态,患者不断咯血,一切全凭经验,而且必须一次成功,否则可能丧失唯一的机会。张文平屏住呼吸,最终在一片血红中插管成功。 抢救的节奏终于可以“慢”下来了。稳住患者的生命体征,才能赢得修复气管的机会。接下来的手术,是另一场硬仗。 鉴于患者病情特殊,张文平等及时向河南省人民医院胸外科主任魏立及医务部负责人朱前勇汇报。医务部第一时间安排胸外科、耳鼻喉科、医学影像科、消化内科等多学科团队会诊。“气管断裂的位置太靠上了,位于第一软骨环处,上方紧挨着的就是声带。”李基伟解释说,这意味着手术既要“接通”气管,又要精雕细琢,稍有差错,就会影响患者日常说话。经过病例分析,会诊专家确定了手术方案。 当手术视野暴露后,手术团队成员震惊不已:患者的气管完全断裂。在声带的边缘,魏立、李基伟联合耳鼻喉科副主任医师王卫卫,开始了毫米级的操作。断裂处位置深、空间小、缝合张力大……最终,3小时后,断掉的呼吸通道被成功吻合。 “术后,哪怕是正常的平视状态,对患者来说,伤口处的张力都很大。”张文平说,为了防止气管断裂处因为张力过大崩开,患者需要在整个恢复期保持低头的姿势,下巴时时刻刻紧紧贴住胸口。 拔管的时机也是影响患者恢复的关键问题。拔早了,患者的气管水肿未消退,可能再次发生窒息;拔晚了,管道压迫气管,会影响其恢复。张文平、李基伟等反复进行气管镜评估,最终选择了合适的时机,成功拔管。 患者重新抬起头,说了一声“谢谢”。这声语气微弱、略微沙哑的“谢谢”,让医务人员一直悬着的心放了下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