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查看  第一版:要闻
PDF版查看  第二版:综合新闻
PDF版查看  第三版:管理论坛·健康促进
PDF版查看  第四版:天使之声·特别报道
 
第四版:天使之声·特别报道
 上一版     
Rh阴性患者严重创伤的护理
认知障碍评估在家庭病床管理中的应用
建强市级“龙头” 打造县级“枢纽” 做实乡镇“节点”——平顶山市多措并举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保障群众健康
1
11 1 2025年10月25日 星期六 目录导航 1
 上一期   下一期 
1
  Rh阴性患者严重创伤的护理
 

□王路路

 

笔者分享一例Rh阴性血型严重创伤患者的成功救治案例,旨在深刻诠释临床思维能力在复杂情境中的核心价值。案例不仅展示了从快速反应、循环支持到稀缺血源精准管理的全流程专业实践,更着重体现了在紧急救治中对患者特殊生理与心理需求的人文关怀。通过预见性评估与多学科高效协作,将可能的风险关口前移,真正将“专业、高效”落到实处,确保了救治过程的安全,最终让患者和家属感到放心。希望此案例能启发同人,共同提升急危重症护理的内涵质量。

 

创伤是青壮年人群的首要死因,30%~40%的创伤死亡病例由大量失血所致,失血也是严重创伤后“可预防性死亡”的主要原因。及时、快速控制出血,纠正失血性休克,对严重创伤的救治至关重要,不仅可以有效减少严重创伤后继发性损伤所致的并发症,还可以大大降低“可预防性死亡”的发生率。严重创伤患者常常面临生命威胁,需要护理人员迅速、准确地评估病情并提供有效的急救护理。正确的评估方法和及时的急救处理,对于提高患者生存率、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十分重要。
笔者从患者院前急救开始,历经急诊小肠和降结肠部分切除术,降结肠造瘘术,腹腔冲洗术,胃镜检查,腰椎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加植骨术,每次治疗护理过程都贯穿“避风港”模式人文关怀护理。
笔者查阅大量文献进行证据总结,多方位为患者提供康复锻炼服务,让患者获得身心双重的安全感,最终患者顺利康复出院。

 

病史介绍
患者罗某某,男性,42岁,于2024年7月8日由急救车送到郑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入住9床,主管医生为徐医生。其主要原因是“外伤致多处疼痛30分钟”。
据悉,患者30分钟前因外伤导致头面部、胸腹部及腰骶部多处疼痛,经120急救车接回。在急诊期间,医务人员为其进行了吸氧、心电监护、腹带固定,并留置了中心静脉导管和导尿管。同时,给予了止痛、止血、补液等对症药物治疗。腹腔穿刺检查结果显示:不凝血性液体流出。
患者10年前曾因阑尾炎做过手术,无其他外伤史及血制品输注史。初步诊断结果为:失血性休克,创伤性结肠破裂,腹部损伤伴腹水,胸骨骨折;腰椎及骶骨骨折。
患者入院时神志清楚,但精神萎靡,呈痛苦面容,伴大汗淋漓。双侧瞳孔等大等圆,直径约3毫米,对光反射灵敏。生命体征提示休克状态:体温35.8摄氏度,脉搏118次/分,呼吸急促27次/分,血压92/58毫米汞柱(1毫米汞柱=133.322帕),指脉氧97%,休克指数为1.28。体格检查发现多处创伤体征:额顶部及鼻背部压痛伴皮肤瘀斑,右侧胸壁皮肤瘀斑、压痛,双肺呼吸音粗;腹肌紧张,全腹压痛及反跳痛阳性;腰椎棘突、椎旁肌肉及骶尾部压痛,双髋部皮肤瘀斑伴压痛。心电图呈窦性心动过速。腹部CT(计算机层析成像)提示腹盆腔积血,脾脏、胰腺挫裂伤待排查,降结肠破裂穿孔伴周围血肿,腰1椎体压缩性骨折,胸骨骨折及双肺挫伤。化验结果显示患者为AB型Rh阴性血,血红蛋白仅12克/升,红细胞0.42×1012/升,血小板46×109/升,提示严重贫血与凝血功能障碍。
急救措施
腹腔镜探查手术中转开腹手术,辅助呼吸机治疗,腰椎骨折手术,紧急会诊,胃镜止血。
该救治流程始于院前接诊与抢救室阶段,核心任务是准确判断患者的病情。随后,根据病情进行多科室协同救治:若患者需要进行普外科紧急手术,则立即安排;与此同时,超声科与影像科迅速响应,及时完成床旁彩超检查,并由影像科快速出具CT报告,为诊断与手术提供关键依据。
在此过程中,急诊重症监护室(EICU)随时准备接替,进行紧急接力治疗,确保重症患者获得持续的生命支持;输血科则全力以赴,保障术中及术后用血需求。整个流程强调各科室全力以赴、齐心协作,共同构建高效、连贯的急救体系。
护理难点
由于患者伤情复杂,护理难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首要问题是因失血过多导致的组织灌注不足,需要密切监测并维持生命体征稳定。
其次,由外伤及多发性骨折引起的剧烈疼痛,是护理中需要优先缓解的症状。此外,患者因腰椎骨折及全身乏力,存在严重的躯体活动障碍,加之长期卧床,共同导致了运动无耐力,使其康复过程面临挑战。最后,术后留置肠道瘘不仅是一个生理上的创口,更引发了患者自我形象紊乱与情绪上的自我贬低,构成了需要重点关注的心理护理难点。
如何及时给Rh阴性大出血患者补充血容量?如何避免患者在ICU陌生的环境中出现焦虑、抑郁等心理障碍?
护理措施
在紧急血液管理与休克复苏方面,护理团队迅速响应,通过多日分阶段输注Rh阴性血液制品,包括普通冰冻血浆、悬浮红细胞及血小板等,有效补充血容量,纠正失血性休克;同时,积极实施体温复苏,为后续治疗争取宝贵的时间。
在人文关怀与心理支持方面,团队引入“避风港”模式,每日晨间中断镇静以评估患者意识,播放家人录音增强其情感联络;通过在医患共学、舒适卧位安置及非药物方式减轻不适,传递关爱与安全感,缓解患者在ICU环境中的焦虑与孤独。
针对疼痛管理,成立了由护士、医生和康复治疗师组成的疼痛管理小组,共同评估、制定并执行个性化镇痛方案,结合药物与物理疗法,有效控制疼痛,提升患者的舒适度。
针对患者因创伤及造瘘等所致的情境性自我贬低,护理人员从情感支持、疾病知识教育、自我认知重建及生活方式引导等多方面介入,必要时引入心理治疗,帮助患者重建信心与积极的自我认同。
在康复锻炼方面,成立功能锻炼护理小组,依据循证医学证据制定个体化康复路径,系统指导患者进行功能训练,促进其术后躯体功能恢复与生活质量提升。
此外,护理过程中还注重加强营养支持与抗感染治疗,协同多学科团队,实现救治过程的高效整合与无缝衔接,体现了“专业、高效、安全、放心”的重症护理理念。
效果评价
通过系统、全面的治疗与精细化护理,本例Rh阴性严重创伤患者最终康复,顺利出院。
在效果评价方面,对比患者入院时与出院时的身体状况可见显著改善。影像学检查结果显示,患者双肺挫伤减轻,腹水减少,各项生理指标趋于稳定,整体功能恢复良好,充分印证了治疗与护理措施的有效性。
人文关怀是护理工作的本质与核心。在当代医疗模式转型背景下,将人文关怀深度融入重症护理实践,已成为提升救治质量的关键环节。同时,充分发挥多学科团队协作的优势,推动护理措施与医疗诊治同步实施,能够最大限度地缩短抢救时间、优化救治流程,为患者赢得宝贵的生存机会与康复可能。
(作者供职于郑州市第一人民医院)

 
2018-2020 YYWSB.COM All Right Reserved
医药卫生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