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查看  第一版:要闻
PDF版查看  第二版:综合新闻
PDF版查看  第三版:临床荟萃
PDF版查看  第四版:天使之声
PDF版查看  第五版:中医要闻
PDF版查看  第六版:视界
PDF版查看  第七版:临证
PDF版查看  第八版:杏林
 
第七版:临证
 上一版    下一版  
中医辨治疾病二则
炙甘草汤治疗心动过缓
针灸治疗膝关节积液
浅析口干的经方治疗
治疗发热验案
1
11 1 2025年10月16日 星期四 目录导航 1
 上一期   下一期 
1
  治疗发热验案
 


□田群勇

患者因长期发热(病程2年),经同村一位曾由笔者治疗过的患者介绍,前来笔者处就诊。
2025年9月16日初诊:患者为男性,69岁,微胖,反复低热2年,体温为37.5摄氏度。
病史:近2年反复低热(37.5摄氏度~38摄氏度),热退后如常人。患者病情发作时,常出现腰背四肢酸沉,倦怠无力,身有灼热感,不影响进食,时有口渴,偶尔便溏,23时至次日凌晨3时易醒,伴两胁、腰部出汗,怕风畏寒,小腿发凉。西医各项检查结果无异常。
舌脉:舌质浅暗、舌体胖大、舌苔薄白,脉弦紧。
诊断:长期低热。
证型:太阳中风、少阳郁热、少阴阳虚合证。
方剂:小柴胡汤合桂枝附子汤、蜀漆散、桂枝芍药知母汤化裁。北柴胡15克,黄芩10克,红参10克,清半夏15克,干姜8克,炙甘草10克,桂枝15克,白芍10克,大枣30克,蜀漆2克,黑顺片8克,煅牡蛎30克,醋制乌梅20克,龙骨15克,知母10克,防风10克。共6剂。水煎,每天1剂,分2次温服。
2025年9月22日二诊:患者服药后全身舒适,小腿发凉好转,体温未超36.6摄氏度,睡眠质量有所改善,唯余大便溏(每天3次)。在上方基础上加石榴皮15克,共7剂。
按语:笔者认为,本案患者属于阴火迫津、灼伤筋脉。患者年高久病,阳气亏虚则怕风、小腿凉;阳气内郁生阴火,迫津则夜汗,灼肌肤则灼热、口渴,伤筋脉则倦怠、酸沉;夜醒、脉弦紧为肝胆郁滞。古人将此类发热归为“疟病”范畴,具体可分为寒疟、温疟、劳疟等类型。《伤寒论》是论述发热性疾病及各类变证诊治的中医经典著作。学好《伤寒论》,可以有效诊治各类发热病证。
(作者供职于河南牧业经济学院校医院)

 
2008-2012 YYWSB.COM All Right Reserved
医药卫生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