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 平 通讯员 王 倩 程小可
“大家辛苦了!尽管天气炎热,但我们依然走遍了韩桥村、后王村等53个村庄,在各村的‘情报站’(指农村中一些固定的场所,通常是村口或村中的小广场、小卖部等,这些地方是村民们聚集、交流信息的中心)均设立了‘健康小屋’,让接受过专业知识培训的‘健康大使’为村民讲解急救知识,以及常见病和慢性病防治知识等。”近日,叶县廉村镇卫生院院长张建华感慨地说。 据了解,截至目前,叶县已在廉村镇行政村成立“健康小屋”并安装健康知识宣传栏53处,同时,全镇130名应急急救“健康大使”已陆续“上岗”。 千余名村民志愿者培训后“上岗” 如今,走在叶县的村庄里,你时常会看到身穿印有“村民应急急救志愿者”红马甲的“健康大使”。他们走村入户为老百姓宣传健康知识,并在自己辖区内的“健康小屋”为村民讲解急救操作技巧和慢性病防治知识等。村民听得津津有味,现场掌声不断。 在采访时,叶县卫生健康委副主任卫伟告诉记者,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高血压、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等慢性病的发病率也随之攀升。为了有效控制心脑血管疾病等的发生,叶县卫生健康委在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加大心脑血管疾病防治知识宣传力度。今年4月,叶县卫生健康委出台政策,在全县各乡镇,以村卫生室为单位,由乡村医生在自己辖区内推荐5名~8名村民志愿者。村民志愿者经过理论知识、心肺复苏技能等培训并通过严格考核后加入应急急救服务团队。 “我们通过成立应急急救服务团队,有效整合了社会资源和医疗资源,形成了由县级医院、乡镇卫生院医务人员,乡村医生,以及千余名村民志愿者组成的服务团队,为村民尤其是农村留守老人做好医疗保障工作。目前,廉村镇作为试点乡镇,采取‘健康大使’与‘健康小屋’相结合的方式,为村民提供多层面、优质高效的健康服务并取得了显著效果。”卫伟说。 “情报站”变身“健康小屋” 韩桥村村口广场是村民闲聊的“情报站”;如今,这里建起了“健康小屋”。 韩桥村常住人口有400人,但青壮年大都外出打工,留守在村里的多是老年人和小孩,一旦有个突发状况,很难应对。今年4月,一名50多岁的村民因心肌梗死突然去世。他的去世,成为“情报站”热议的话题。 作为乡村医生马旭芳的家属,徐军贵深刻意识到健康知识的普及对村民的重要性。于是,在爱人的推荐下,他加入了应急急救服务团队,成为村里的“健康大使”。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徐军贵经常活跃在“情报站”,在村民东家长、西家短的话题里,适时穿插健康知识,让日常闲聊之地成了健康知识讲堂。 “听完军贵讲解的健康知识,我们很受益啊,都知道了健康的重要性。我们希望军贵以后多给我们讲一些健康知识……”村民刘老先生如是说。 在后王村,刘明辉的超市门口也设立了“健康小屋”。后王村乡村医生李占岭说,他推荐了刘明辉成为‘健康大使’,是因为他是一名退伍军人,素质高、人品好,还热爱公益事业,很愿意帮助他人。去年,刘明辉退伍后回到家乡,开了一家生活超市。由于所在位置毗邻幼儿园、小学、村民广场等,他的超市门口就成了大家的聚集之地。“我很乐意让‘健康小屋’设到超市门口,更愿意成为一名‘健康大使’。我在部队时学过战场急救、伤口包扎、外伤和烧伤处理、心肺复苏等急救知识。平时,我也会和买东西的村民聊一些健康方面的话题,这些知识村民们都很喜欢听。”刘明辉说。 值得一提的是,叶县对“健康小屋”进行规范化管理,实行统一标牌、统一培训、统一标志、统一服装,确保各项工作有序开展。 创新模式构建健康互助体系 在推进过程中,叶县逐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健康互助模式——村民志愿者在乡村医生的协助下,以“健康小屋”为阵地,通过走村入户、分批组织活动、利用闲暇时聚众聊天等方式,常态化开展健康知识及急救自救知识宣教活动。 “以前有人突发意外,大家除了惊慌失措,只能拨打120等待救援;现在不一样了,大家学了不少急救知识,遇到突发情况,能有效帮助他人或自救,为后续的医疗救治争取更多的时间。”叶县卫生健康委党组书记、主任杨小鹏说,叶县卫生健康委安排县人民医院胸痛中心的专业技术人员,以各乡镇卫生院为单位,分批组织临床医务人员、乡村医生及村民志愿者,集中进行心肺复苏技能操作、急诊急救、疾病预防等培训。通过这些培训,叶县提升了广大村民对急救知识、常见病以及慢性病防治知识的知晓度,努力开创了“人人懂急救、人人能急救、人人敢急救”的新局面。 目前,叶县实现了急救知识在农村地区的全覆盖,显著提升了广大村民的健康意识及应急处置能力。同时,村民们知道什么情况下要立即去医院,并了解了急救绿色通道等重要信息。 叶县卫生健康委通过构建基层健康服务体系、多维推进健康知识传播,有效提升了农村地区的健康水平,为乡村振兴筑牢了健康防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