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梦雨 司文艳 范雪燕
轮状病毒属于双链核酸病毒,在全球范围内广泛传播,是导致婴幼儿严重腹泻的常见原因之一。它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比如接触被污染的物品、水源或食物,也可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病毒进入人体后,主要侵袭小肠上皮细胞,并在细胞内复制繁殖,导致小肠黏膜细胞受损,引发肠道吸收功能障碍。大量肠液积聚在肠腔内,进而引发腹泻。其潜伏期通常为1天~3天,起病较为急促,常伴有发热、呕吐和腹泻症状。大便通常呈黄色水样或蛋花汤样,没有腥臭味,每日排便次数从数次到数十次不等。严重者可能会出现脱水、电解质紊乱和酸中毒等并发症。 病例分析及风险评估
一名2岁的男性患儿,3天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体温最高达38.5摄氏度,每日腹泻4次~5次,大便呈黄色糊状,无皮疹及抽搐等不适症状,在当地医院口服药物治疗(具体不详),效果差,反复高热,腹泻症状无减轻。为寻求进一步诊治,患儿家属带患儿来到我院就诊。我院急诊以“肠炎”为诊断将患儿收治入院。入院后,遵循医嘱给予抗感染治疗。听诊发现,双肺呼吸音粗,未闻及湿啰音。入院时对患儿进行化验,结果显示,C反应蛋白为25毫克/升(参考范围:0毫克/升~10毫克/升),提示患儿存在较大的细菌感染可能性,炎症反应较为强烈。大便查验结果表明,轮状病毒呈阳性,提示患儿感染了轮状病毒。 入院后,医护人员根据患儿的入院记录以及日常活动情况,对患儿当前的健康危险因素展开综合评估。患儿目前的护理重点在于:监测生命体征、开展疾病相关知识指导以及预防并发症。 护理措施
病情观察 护理人员应密切观察患儿的体温、心率、呼吸、精神状态等情况,以及腹泻的次数、粪便的性质等症状的变化,同时密切关注患儿有没有出现新症状。注意查看患儿嘴唇、皮肤黏膜的干燥皱缩情况,眼窝、前囟的凹陷程度,以及眼泪、尿液的量。记录液体的出入量,动态观察补液后脱水症状是否有所改善。每日监测患儿体温,警惕高热惊厥的发生。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如酸中毒、电解质紊乱等。
感染防控护理 护理人员和陪护人员需严格遵循手卫生规范。在开展各项护理操作时,要严格恪守无菌技术原则,防止交叉感染。要保持病房环境的清洁卫生,定期消毒。同时,限制探视人员数量,减少病房内人员流动,降低感染风险。患儿出院后,护理人员需对病房进行终末消毒。 皮肤护理 保持会阴部及肛周皮肤干爽,及时对臀部皮肤进行清洁。腹泻后,用温水冲洗,避免用力擦拭。清洗时,应遵循从上至下的顺序,以防肛门部位的细菌污染尿道口。洗完后,用干毛巾或干棉布将水分吸干,而非擦干。同时,要注意检查皮肤状况,若发现皮肤发红,可涂抹5%的鞣酸软膏或40%的氯化锌油,并进行片刻按摩,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
饮食护理 护理人员应对患儿家属开展饮食护理知识宣教,合理调整患儿的饮食结构,确保患儿营养摄入充足。 在感染期间,患儿的饮食应以清淡、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食物为主,比如米汤、米粥、面条等。进入恢复期后,可逐步增加富含铁、锌的食物,以此促进肠道修复。添加辅食时,需严格遵循“由少到多、由单一到多样”的原则,防止引入新食物对肠胃造成刺激。 此外,护理人员应鼓励患儿少量多次饮水或口服补液盐,以补充因多次腹泻而流失的水分。必要情况下,可给予静脉营养支持。同时,要叮嘱患儿家属避免让患儿饮用含糖饮料、果汁或者食用高脂肪食物,以防加重腹泻症状。 心理护理 轮状病毒感染多发于婴幼儿,他们表达能力欠佳。由于本病通常起病较急,且腹泻持续时间长,患儿易烦躁、啼哭,这些表现往往会使家长产生心理负担。同时,家属对该疾病知识了解不足,容易情绪焦虑。 因此,在护理过程中,应针对本病的特点、治疗方法以及用药等,向家长耐心讲解,这有助于减轻患儿家属的心理负担,获得患儿家属的配合。
健康教育 护理人员应当为患儿及其家属做好健康宣教工作,向家长详细介绍轮状病毒的相关知识。家长及照护者在接触患儿前后、处理患儿排泄物之后,应使用肥皂和流动水彻底清洗双手。洗手时间不少于15秒。 同时,要定期对患儿的玩具、餐具进行高温消毒。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注重食物的新鲜度,鼓励患儿加强身体锻炼,以增强抵抗力。 此外,需留意气候变化,防止患儿受凉或过热。在轮状病毒感染高发期,尽量减少带患儿前往人群密集的场所。 (作者供职于许昌医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