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辨证论治虚劳的典范——《理虚元鉴》 |
|
□黄新生
汪绮石,世称“绮石先生”,明末著名医学家,生卒年月及籍贯不详,他“悯世人之病虚劳者,委命于庸医,而轻者重,重者危,深可痛伤”。于是,他博览诸家之书,“伏读《黄帝内经》而启悟门,得其要领,参订补注,集成一书”,名为《理虚元鉴》。 《理虚元鉴》分上、下2卷。上卷主要阐述虚劳的证治理论,论述虚劳的脉法、病因、病机及治法等,并详细论述了劳嗽、咯血、白浊、遗精、骨蒸、呕血等病证。下卷着重论述虚劳的证治方药,载有方剂22首,代表药物18种,并对其进行了详细的辨析。该书是一部辨证论治虚劳证的专著,理法方药具备,文字简要,重点突出,自成体系。
创“虚劳六因学说” 《理虚元鉴》创造性地提出“虚劳六因学说”,完善了虚劳的病因理论,认为虚劳是由先天之因、后天之因、痘疹及病后失理之因、外感之因、境遇之因、医药之因6个方面产生。 先天之因,是因为受胎之初,父母已衰老,或病后入房,或妊娠失调,或色欲过度,导致肾精亏虚,使所生之子“或幼多惊风,骨软行迟,稍长读书不能出声,或作字动辄手振,或喉中痰多,或胸中气滞,或头晕目眩。此皆先天不足之征。” 后天之因,多因酒色、饮食、劳倦、七情所致。色欲伤肾,致肾不强固;思虑伤脾,致脾失健运;劳伤心神,致心神衰惫;郁怒伤肝,致肝失疏泄。这些均可导致精气虚损,积而成劳。 痘疹及病后失理之因,为痘疹治疗失宜的后遗症。痘失于补,则导致气弱阳衰之症。“疹失于清,则导致阴亏血枯之症。”“肺风哮喘,喑哑声嘶,易至伤风咳嗽等。” 外感之因,多因“或酒色无度,或心血过伤,或肝火易动,阴血素亏,肺有伏火”,伤风火之后,风动成痨。境遇之因,多因七情过度损伤所致,“七情不损,则五劳不成”。医药之因,多因医生治疗失误所致,“药不对症,医之误也,频伤正气,病情日重,积渐成劳”。 虚劳病机责火 汪绮石认为,虚劳的病机与火关系密切,或为虚火,或为伏火。虚火,指的是动于气而未着于形之火,即浮越于外的虚阳,属于阳虚病变,是由于少火衰微,元阳不足所致;伏火,指的是先动于气,久而渐着于形之火,即阳亢,属于阴虚病变,多由阴虚火动、火盛生风所致。 阴虚之症统于肺。阴虚之劳的关键是精血亏虚,虚火上炎,灼伤肺金,失于治节,进而导致劳嗽、吐血等病证。 阳虚之症统于脾。阳虚之劳的关键在于脾虚,中气不守,失于运化,精气匮乏,进而导致痰证、痹证、阳痿等。 辨虚之法重脉 汪绮石认为,虚劳病的辨证,首先要重视辨脉,上卷首言《治虚脉法总括》,提纲挈领地把虚证脉象罗列出来,便于后人掌握。 《理虚元鉴》后列《治虚脉法分类》15条,除继承王叔和、张仲景有关虚证脉法外,大部分是汪绮石的经验总结。汪绮石认为虽然同属虚证,但是由于病因病机不同,在脉象上也有很大的差异,如梦泄遗精,属心肾不交者,则脉尺寸迟而涩;属恣情纵欲,阴虚火旺者,则脉两尺细数。 治虚创“三本二统” 汪绮石创造性地提出了治疗虚劳的“三本二统”论。治虚“三本”,即治虚以肺、脾、肾为本。肺为华盖,居五脏最高位,灌注百脉,为五脏之天;脾为后天之本,运化水谷精微以滋养全身,为百骸之母;肾是先天与后天之精所藏之处,为性命之根。治肺要清金保肺,无犯中州之土,清肺不过用苦寒之药,以免寒凉伤中,损害脾胃阳气。治脾要陪土调中,不损至高之气,健脾不过用刚燥之药,以免温燥耗液,损害肺之阴津。治肾要金行清化,不觉水自流长,金水才能归于一致。肺金清灵,才能保证其宣降功能;肺的宣降功能正常,才能金水相生,保证肾水源远流长;肾水源远流长,自然阴阳匹配、水火互济、五脏安和。 治虚“二统”指治虚统之于脾、肺。虚劳病虽然复杂,但是不外乎阴虚和阳虚两类。治阴虚统于肺,即补肾阴时侧重清肺金,因为金生水,肺金正常自然生肾阴;治阳虚统于脾,即补肾阳时侧重补脾气,因为肾阳需要依靠脾运化水谷精微供养方能恒久不衰。“二统”实质上是对“三本”的进一步深化与发挥,强调了治疗虚劳求本补母,避免过量服用辛热、苦寒药物,以免造成阴阳损伤。 “三本二统”对虚劳的治疗提出了新的思路,对完善中医虚损学说产生了深远影响,至今仍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对于各种慢性病的治疗同样也具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防虚损有“六法” 书中重视虚劳的预防,提出“六节、五季防、二护、三候、二守、三禁”等方法。 “六节”,是指节嗜欲以养精,节烦恼以养神,节愤怒以养肝,节辛勤以养力,节思虑以养心,节悲哀以养肺,以防情志、思虑、劳伤等因素致病。 “五季防”,是指“春防风,又防寒;夏防暑热,又防因暑取凉而致感寒;长夏防湿;秋防燥;冬防寒,又防风”,讲述一年中防六淫致病的重点。 “二护”,是指平时宜保护两足、肩俞与眉际,以免在无意中受到风寒侵袭。“寒从足起,风从肩俞、眉际而入。病者常护此二处,则风寒之乘于不意者少矣。” “三候”,是指要了解时令、节气的变化,在节气变迁时注意防护,以预防疾病。对于体虚的人,应预防的时令节气有3个:“春初,木盛火生;仲夏,湿热令行;夏秋之交,伏火烁金。” “二守”,是指服药与调养要有恒心,只有长期坚持服药和调养,才能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 “三禁”,是指治疗时的用药禁忌,包括“一禁燥烈、二禁苦寒、三禁伐气”。例如,虚劳之痰的病因是火逆水泛,因此不能使用二陈、香砂等燥烈药物;虚劳之火是阴虚火动造成的,因此不能使用知母、黄柏、黄芩、黄连、栀子等苦寒药物。至于饮食禁忌,像香燥、生冷、辛辣等食品,都应避免摄入。 遣方用药平和慎重 《理虚元鉴》记载汪绮石所创治疗虚证方22个,具有用药平和慎重的特点。一是用药遵循“三本二统”原则,兼顾他脏。比如,归养心脾汤、归养心肾汤等,以甘温益气见长,力避大热助火之剂。即使当归、桂圆之属,亦在审慎之列,用则必佐消金之品,以免相激之危。二是用药遵循“三禁”原则。汪绮石还对人参、知母、黄柏、泽泻、桑白皮等常用药物的宜忌进行了精妙论述。 《理虚元鉴》记载了虚劳病的理论及治疗,对中医虚损学说的形成产生了深远影响。该书对虚劳病的病因、病机、辨证、审脉、立法、制方、选药的独特见解,以及对现代慢性病、急性病恢复期、疾病终末期的治疗养护和调理,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作者供职于河南省武陟县卫生健康委)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