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迎彬 文/图
幼儿急疹又称婴儿玫瑰疹、烧疹,是因感染人类疱疹病毒6型或人类疱疹病毒7型引起的婴幼儿急性出疹性传染病。临床特征为突然高热,持续3天~4天,然后骤然热退并出现玫瑰红色的小丘疹,一般数小时内丘疹开始消退,2天~3天全部消失,无色素沉着及脱皮,预后良好。幼儿痊愈后会获得持久性免疫力,较少二次发病。 中医认为幼儿急疹的发病原因主要是感受时邪,侵犯肺卫,瘀于皮肤表面而成。临床主要分两个阶段,邪瘀肌表和毒透肌肤。 邪瘀肌表以突然持续高热为主,毒透肌肤以热退、皮肤出现丘疹为主。 单方验方 方药一:滑石50克,紫草30克。共研为细末,撒敷患处,每天1次~2次。 方药二:芝麻叶60克,大枣10个。水煎,洗患处,每天1次~2次。 方药三:浮萍50克,荆芥6克,生甘草10克。水煎,洗患处,每天2次。 方药四:甘蔗皮30克,梨皮10克。水煎取汁,分2次~3次服完,每天2次。 方药五:苇叶6克,荆芥6克,紫草3克。水煎服,每天1次~2次。 中药制剂 一、板蓝根冲剂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凉血,用于幼儿急疹。 用法用量:每天2次,每次1袋,开水冲服。 二、蒲地蓝消炎口服液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抗炎消肿,用于邪瘀肌表证。 用法用量:口服,每次5毫升~10毫升,每天3次。如果口服液的容器中有沉淀物,需要摇晃均匀后服用。 推拿疗法 取穴:二人上马穴,外劳宫穴,小天心穴,肝经、肺经,天河水穴,涌泉穴。另加捏脊疗法。 操作要求:幼儿取坐姿或仰卧位,医者握住幼儿手部,涂抹润滑剂,揉二人上马穴1分钟,按揉外劳宫穴3分钟,点小天心穴300次,清肺平肝2分钟,清天河水穴2分钟,推涌泉穴2分钟。幼儿取俯卧位,捏脊3遍~9遍。 艾灸疗法 取穴:曲池穴,血海穴,合谷穴。 操作要求:用艾条1根~2根(可以双手施灸),幼儿取坐姿或俯卧位,灸曲池穴、血海穴、合谷穴,每穴灸5分钟,每天1次~2次。施灸时,医者将食指和中指置于施灸部位两侧,以便感知局部受热程度,防止烫伤皮肤。 贴敷疗法 板蓝根、大青叶、荆芥、蒲公英各6克,上药共研为细末,用生姜汁调匀,贴敷脐部,以胶布固定,每天1次。 灌肠疗法 葛根10克,炒薏米30克,柴胡12克,黄芩6克,荆芥10克,薄荷6克,防风6克,板蓝根10克,大青叶10克,白鲜皮10克。医者要根据幼儿的具体情况,辨证加减。将选配的药材煎2次,所得药液进行混合并加热浓缩至100毫升左右,用纱布过滤后备用。 具体操作:用50毫升注射器抽取药液,将注射器接上普通导尿管,在导尿管下端涂抹液状石蜡,插入幼儿肛门内6厘米~10厘米,缓慢推注药液(1分钟左右)。推注完毕后,让幼儿平卧半小时左右,每天1次。 注意事项:药液量根据幼儿年龄大小和病情轻重而定,一般每次40毫升~80毫升,药液温度以28摄氏度~30摄氏度为宜。
小贴士 1.让幼儿休息,病室内要安静,空气要新鲜。 2.要保持皮肤的清洁卫生,及时给幼儿擦去身上的汗渍,以免着凉。 3.给幼儿多喝水,以利出汗和排尿,促进毒物排出。 4.小儿体温超过39摄氏度时,应口服退热药物,并可用35%乙醇或温水为小儿擦身,防止因高热引起惊厥。 (作者供职于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