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查看  第一版:要闻
PDF版查看  第二版:综合新闻
PDF版查看  第三版:乡医课堂
PDF版查看  第四版:卫生文化
 
第四版:卫生文化
 上一版     
在热爱的路上前行
棉花田里的童年
听夏
江城漫时光
书画作品
1
11 1 2025年7月8日 星期二 目录导航 1
 上一期   下一期 
1
  棉花田里的童年
 

□卜俊成

 

   城市的喧嚣如同一张无形的网,日复一日地束缚着人的心,日子久了,让人不禁渴望挣脱,去往更开阔的地方透透气。放假了,我便携着妻儿,驱车往老家的方向奔去,想寻觅一段静谧的时光。
    车窗外的风景不断向后退去,仿佛也在为我们让出一条通往宁静的道路。终于抵达故乡,那熟悉的空气瞬间将我们包围,乡下的空气里浮动着青草与泥土交织的清香,那是一种能瞬间治愈疲惫的自然香氛,连呼吸都染了几分清甜。
    夜幕降临,整个世界仿佛被按下静音键。夜色如墨染的绸缎,浓稠得仿佛每一寸都浸透了宁静,连星星的私语都听得格外真切。在这般安宁的怀抱中,自然是沉沉酣睡,直到晨光如温柔的手指轻轻拂过窗棂,人便在清甜的呼吸中,满怀着舒畅与活力醒来了。
    既无俗事缠身,我便想着去附近走走。望着眼前的田野,我记忆的衣角也被渐渐掀开。小时候,乡亲们在麦地里套种棉花。我的思绪便不由自主地回到儿时跟着父母种棉花的情景……
    种棉花的流程宛如一场冗长而烦琐的仪式,从育苗、移栽到施肥、打药,直至最终摘棉花,环环相扣,持续近半年时光,让人从仲春忙到深秋,满心疲惫。通常在清明节过后、谷雨节气未至的当口,父母便一头扎进忙碌里。他们在麦田地头辟出一方苗床,宽度一米三四,长度十七八米。用铁锹挖出的泥土,浸湿后,用“植播器”打成圆滚滚的泥墩,我们那里的人唤作为“棉花墩”。打好的“棉花墩”整整齐齐铺满苗床,父母把泡过种衣剂的棉籽小心地点进泥墩的浅窝,再覆上薄土。随后支起竹条,覆上塑料薄膜,四周严严实实地封好——这小小的苗床,就此便成了一家人希望的温床。
    种下棉籽后,父母每日清晨都要去地里掀开苗床两头的薄膜透气,傍晚再用土重新封严。约莫月余,待棉苗萌出三四片圆滚滚的叶子时,便到了移栽的时节。记得我在七八岁时,第一次跟着父母移种棉花。当时,我和两个姐姐提着小竹篮,一趟趟把“棉花墩”从苗床运到麦田里种植的地方。父亲主要负责挥动铁锹挖出一垄垄小坑,母亲的任务是将棉苗植入泥土。那时麦秆尚青,锋利的麦芒在晨曦里闪着冷光,不过片刻工夫,我们的胳膊和腿就被扎得红肿起来,日头一晒,又疼又痒。正是在这样的劳作里,我年幼的心第一次掂量出父母肩头的重负和生活的不易。
    麦收过后,绿油油的棉苗在沃野上舒展身姿。印象里最煎熬的经历,是捉棉铃虫的日子。盛夏时节,棉花蹿到人胸口高,棉铃虫也在这时汹涌而至。它们专爱躲藏在棉桃根部的叶片下,或蜷在娇嫩的花蕊间“搞破坏”。母亲带着我们姐弟三人常常赶在晨露未消时下地,因为这时虫子们还赖在露珠里贪凉。我们弓着腰,顺着棉株仔细搜寻,露水和汗水总把衣衫浸得湿透。阳光晒得棉叶发亮,虫子们在指间扭动挣扎,一个清晨下来,虽然腰、胳膊酸痛,但是望着身后那片干干净净的棉田,心里总会感受到莫名的踏实。
    时间转眼就到了金秋,棉桃次第炸裂,露出雪白的棉花。到了摘棉花的晴日,我们姐弟便把母亲用旧衣裳改成的棉兜系在腰间,一头扎进棉田摘棉花。此时的棉桃虽然裂开,但是外壳却硬得硌人,劳作半日,指关节通常会被刺得红肿疼痛。我们把采摘的棉花轻轻铺展在用麻秆精心编织的织箔上,静待阳光的洗礼。阳光如同温柔的手掌,轻抚过每一朵棉花的纹理,将其中蕴含的自然芬芳缓缓烘烤出来。那是一种独特的香气,既有阳光的明媚与温暖,又夹杂着大地的质朴与宁静,仿佛能让人捕捉到阳光本身的气息——清甜、干燥,带着一丝田野间独有的旷野之味。晒干后的棉花被装进麻袋,被父母堆在堂屋东间,像一座蓬松的小山,是我们姐弟捉迷藏的乐园。
    待到深秋,棉桃还零零星星开着,为了不耽误播种冬小麦,父母会将棉株连根拔起,堆在院子里暴晒。在初冬的暖阳下,直到最后一批棉花“簌簌”绽放,种棉花漫长的经历才被画上句号。棉花秆被当成柴火,燃烧起生活的暖意。卖棉花得来的钱,大部分做了家用开销。母亲通常还会留下一部分棉花,为我们缝制冬衣棉鞋。想起那无数个寒夜,我裹紧新棉被,看着母亲在昏黄的灯光下穿针引线的情景,突然发现那些清苦的岁月竟也泛起金色的光晕。
    如今,走在田野里,想着机械的轰鸣早已代替了手工的劳作,而商场里的蚕丝被虽然光鲜柔软,但是再也找不到那种带着阳光味的温暖。每当我触摸到棉制品时,那些麦芒的刺痛、棉铃虫的蠕动、母亲灯下的剪影,总会带着岁月的潮气悄然漫上心头。原来记忆里的艰辛,早已沉淀成生命里最柔软的部分,像棉花一样,轻轻裹着所有为生活打拼的日子,成了岁月动人的礼赞。

 
2018-2020 YYWSB.COM All Right Reserved
医药卫生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