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传统中药方剂的现代应用解析之二十四参苓白术散 |
|
□李爱军 夏季气温不断升高,人体的毛孔处于一种张开的状态,热而汗出。夏季雨水频发,湿气进入体内,加之人们长时间待在空调屋里,爱喝冷饮等,导致体内的湿气加重。当人们被湿气困扰,会出现胃口不佳、四肢乏力、精神倦怠、舌苔变厚、腹泻等症状,严重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 参苓白术散是一味健脾祛湿、药性平和、补而不滞、利而不峻、虚实并治的经典方剂,深受患者的青睐。 方剂溯源 参苓白术散出自宋代官修典籍《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该典籍是中医药学重要里程碑之一。随着中医理论和实践的持续完善,参苓白术散在药材选用、配方调整及制作方面,在传承中不断创新。 《清宫医案集成》记载有关参苓白术散的医案。历代医家深入研究参苓白术散,使其临床应用广泛,积累了丰富经验,制作工艺也随之发展。相关传说故事在民间流传,增添了其文化内涵。 古代人生活条件有限,脾胃虚弱、湿气积聚多发,所谓“脾胃虚则百病生”。参苓白术散既能补益脾胃元气,又能祛除体内湿气。其独特组方和显著疗效,深受历代医家推崇,广泛应用于临床,解除了无数患者的病痛。 成分解读 参苓白术散的现代成分由人参、茯苓、白术(炒)、山药、莲子、白扁豆(炒)、薏苡仁(炒)、砂仁、桔梗、甘草等中药组成。 君药 方中人参,味甘,性微温,可大补元气、补脾益肺、生津养血、安神益智等;茯苓,味甘、淡,性平,可渗水利湿、健脾助运;白术,味甘、苦,性温,可益气健脾、燥湿止泻。三药相合,既补脾气、益肺气、健脾运,又除湿邪。 臣药 山药,味甘,性平,可补脾养胃、生津益肺;莲子,味甘,性平,可补脾益肾、涩肠止泻;白扁豆,味甘,性微温,可健脾化湿、和中消暑;薏苡仁,味甘、淡,性凉,可利水渗湿、健脾止泻、清热排脓。四药相合,助君药健脾益气、祛湿止泻。 佐药 砂仁,味辛,性温,可行气化滞、温脾止泻、理气安胎;桔梗,味辛、苦,性平,可宣肺祛痰、化痰止咳、利咽排脓。二药相合,能行气开胃,补而不滞,载诸药上行,培土生金。 使药 甘草,味甘,性平,可补脾益气、清热解毒、润肺止咳、缓急止痛、调和诸药。 以上诸药配合,共奏补脾胃、益肺气之功。 功能主治 参苓白术散具有益气健脾、渗湿止泻的功效,主要治疗脾胃虚弱、食少便溏、气短咳嗽、四肢乏力、胸脘痞闷、面色萎黄,以及舌淡、苔白腻等病证。 现代研究与应用 现代研究 现代药理研究结果表明,参苓白术散具有调节胃肠运动、改善新陈代谢、提高免疫力、改善肺功能、抗肿瘤、解痉、护肝等药理作用。参苓白术散可以通过修复易损伤的消化道黏膜,增强消化道黏膜的屏障保护作用,获得止泻的效果。 参苓白术散有双向调节作用,即小剂量可起到兴奋作用,反之则具有抑制作用。参苓白术散还能明显改善肺功能,减轻肺组织的病理变化等。 现代应用 临床研究结果发现,参苓白术散可以用于脾虚不运、内湿、慢性胃炎、腹泻、肝炎、气管炎、糖尿病等疾病的治疗。 用药指南 参苓白术散为黄色至灰黄色的粉末,气香,味甜。 剂型选择 目前,市面上的参苓白术有散剂、丸剂、颗粒剂、胶囊剂等剂型。散剂,保留传统工艺,吸收快;水丸,易吸收、起效快;浓缩丸,药效持久,适合长期调理;颗粒剂,便于携带和服用;胶囊剂,剂量准确,掩盖苦味,适合对口味敏感者。 用法用量 口服,用温开水送服为佳。散剂,每袋装3克,每次6克~9克,每天2次~3次;水丸,每100粒重6克,每次6克,每天3次;浓缩丸,每次8丸,每天3次;颗粒剂,每袋装6克,每次6克,每天3次;胶囊剂,每粒装0.5克,每次3粒,每天3次。 注意事项 患者服用参苓白术散期间,忌生冷、油腻、不易消化的食物;实热便秘者,忌用参苓白术散;泄泻兼有排便不通畅或肛门有下坠感者,忌服参苓白术散;服用参苓白术散时,不宜同服藜芦、五灵脂、皂荚及其制剂;对参苓白术散成分过敏者禁用,运动员慎用。 参苓白术散宜饭前服用或进食时服用。孕妇、哺乳期妇女、儿童、老年人,以及患有高血压病、心脏病、肝病、糖尿病、肾病等慢性病者,应在医师或药师指导下服用参苓白术散。参苓白术散不宜和感冒类药物同时服用。患者服用参苓白术散期间不宜喝茶和吃萝卜,以免影响药效。如果出现发热、皮疹、瘙痒、呼吸困难、剧烈腹痛等,患者应立即停药,及时就诊。 (作者供职于河南省郑州经开区潮河瑞锦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