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查看  第一版:要闻
PDF版查看  第二版:综合新闻
PDF版查看  第三版:临床荟萃
PDF版查看  第四版:天使之声
PDF版查看  第五版:中医要闻
PDF版查看  第六版:视界
PDF版查看  第七版
PDF版查看  第八版:杏林
 
第六版:视界
 上一版    下一版  
结构医学的脾脏与功能医学的脾系统
征稿
治疗失眠的五穴协同刺激经验
如何构建《伤寒论》研习的立体框架
传统中药方剂的现代应用解析之二十四参苓白术散
1
11 1 2025年7月3日 星期四 目录导航 1
 上一期   下一期 
1
  如何构建《伤寒论》研习的立体框架
 


□乔振纲

理解原意
《伤寒论》成书于东汉末年,其文字古朴,义理深奥;张仲景乃河南南阳人,故其书与河南方言相关。从时空角度准确理解原文中“字词”十分重要。如结胸证之病变部位与“胸”字含义有关。《说文解字》中“胸”字,指人体体腔前部,即今之胸腔、腹腔、盆腔等体腔。因此,结胸证病变部位较广,涉及脏腑有胃、肝、胆、胰、肠、肺等。又如“脚”与“足”的解释,据《说文解字》解释,“足”当为现代所称“脚丫子”,而“脚”则指小腿。“桂枝不中与之”,其“中”字就是河南方言的典型表现。
一般认为是汉代散文体为主,杂有骈偶。因《伤寒论》的叙写方式,与现代文的写作方式不尽相同,因此需要注意《伤寒论》的文法特点。正确阅读《伤寒论》,避免曲解原意。关于原文写作手法,包括倒笔、插笔、简笔、繁笔、喻笔、引用、错综、排比、摹状、设问等。
掌握经旨
掌握经旨即掌握《伤寒论》研究思路,包括以文解论,即结合医古文知识加深理解。
以经解论 以《黄帝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寻找其理论与方药源头。
以论解论 以张仲景言,释张仲景意,在这一点儿上,《伤寒论》与《金匮要略》相互参考,显得尤为重要。
以注解论 参考历代医家对《伤寒论》的注解。
以心解论 以切身的心得体会进行理解。
以新解论 吸纳西医学的研究成果,并进行理解。
熟读原文
熟读、背诵是学习经典著作的基本功。学习《伤寒论》时,必须通读全书,了解《伤寒论》全书原貌,并对重点条文,尤其是有方有证的条文,以及重要治则与病机阐述的条文要牢牢掌握(朗朗上口、背诵如流),如此方能在临床上运用自如。同时,熟读、背诵《伤寒论》对于建立良好的临床思维也大有帮助,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重视实践
《伤寒论》是临床经典著作,其来源于临床、指导于临床,并在临床中得到最好的诠释。通过临床实践,熟读、背诵《伤寒论》可以大大提高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学以致用,能真正解决临床实际问题,同时解决“古方治今病”的经典理论与现代临床接轨问题。将《伤寒论》有方有证的条文,当成临床案例学习,建立临床辨证思维;同时,《伤寒论》参考古今名医医案,注意分析医案的医理,以及运用方药的思路。
融会贯通
读《伤寒论》既要读原文有字之处,又要善读“无字之处”。如“伤寒脉滑而厥者,里有热,白虎汤主之”条,述证简略,但是辨证的侧重点在脉滑而厥。里有热,知阳明病之口渴、舌红、苔黄、口鼻气热等症已寓其中。其厥当属邪热炽盛,阳气被遏不能布达四肢所致,故用白虎汤直清里热。要注意的是条文论中“详此略彼”。
学习《伤寒论》要注重将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中药方剂及医古文知识贯通融合,对前期所学的中医药知识进行巩固并再提炼;同时,还特别强调《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辨》等著作的汇通,相互借鉴,拓展经典理论贯通运用思路,以建立服务于临床融会贯通的完整的中医辨证论治体系,为今后临床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
(作者系全国第五批名老中医传承指导老师)
 
2008-2012 YYWSB.COM All Right Reserved
医药卫生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