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查看  第一版:要闻
PDF版查看  第二版:综合新闻
PDF版查看  第三版:乡医课堂
PDF版查看  第四版:卫生文化
 
第二版:综合新闻
 上一版    下一版  
河南(周口)心血管病大会召开
普惠托育 科学育儿
驻马店市中心医院加大住培政策宣传力度
十二字镌刻感恩情 医患携手共抗病魔
1
11 1 2025年5月20日 星期二 目录导航 1
 上一期   下一期 
1
  十二字镌刻感恩情 医患携手共抗病魔
 

通讯员 邢晖林

   在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肾脏病医院的病房内,时间仿佛被拉得很长。这里住着许多与慢性病抗争的患者,他们日复一日地接受治疗,而医务人员则如同守夜人,陪伴他们度过一个又一个平静或凶险的日夜。
    王树龙作为肾脏病医院二病区的医生,早已习惯了这样的工作节奏,他在病房里与患者们待在一起的时间,远远超过自己的家人。王树龙见过太多被疾病折磨的面孔,也深知生命的脆弱与坚韧。
    去年冬天,在肾脏病医院二病区住院治疗的患者张女士,给王树龙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张女士第一次被推进诊室时,她蜡黄的面色和消瘦的身形让在场的医务人员心头一紧。张女士的家属递来一沓报告单,上面写着难治性腹膜炎、持续高热、低蛋白血症等多项诊断。之前两个月,张女士在外院反复进行抗感染治疗,效果甚微,体温居高不下,体重从70公斤降到50公斤,身体十分虚弱。张女士感到治愈无望,写下了遗嘱。
    面对这个棘手的病例,医务人员感到了沉重的压力。看着蜷缩在轮椅上微微发抖的张女士,王树龙心中升起了一股强烈的责任感:“这不仅是医生与疾病的较量,更是一个家庭最后的希望。”将张女士收治入院后,科室主任刘向东立即组织团队连夜进行讨论,对张女士在外院的治疗过程进行复盘。经研讨,他们发现,之前的治疗方案虽然常规,却忽略了张女士因长期肾病导致的免疫缺陷和药物代谢异常。团队迅速调整治疗思路,重新评估病原体、优化抗生素组合,同时制订了个性化的营养支持方案。
    治疗过程并非一帆风顺。最初3天,张女士的体温在39摄氏度左右波动,腹透液依旧浑浊,食欲未见显著改善。其家属的焦虑几乎要溢出病房。每次查房,王树龙都能看见张女士爱人忧心忡忡的面容。王树龙明白,此刻,任何一丝动摇都可能击垮患者及其家属的心理防线。于是,医务人员坚持每天早晚两次查房,周末也会特意去病房查看,用“体温降0.5摄氏度也是进步”等话语给患者家属打气;护士们轮班为张女士擦拭降温时,总会说一些温暖又俏皮的话:“阿姨,等烧退了,您可得请我们吃红烧肉啊。”这些关怀,如同穿透乌云的阳光,照亮张女士及其家属绝望的心房。
    转机出现在第7天。清晨查房时,护士长李强兴奋地举着体温计——37.8摄氏度!张阿姨的额头终于不再滚烫,浑浊的眼睛里透出一丝光亮。
    此后两周,团队化身“生命守护者”,科学调整治疗方案:精确把控抗生素剂量,实时监测肝肾功能与电解质指标,精准计算每日蛋白质摄入量。随着时间的推移,张女士的脸上渐渐有了血色,能拄着拐杖慢慢行走。病房里的每个人都见证了这场生命奇迹。
    出院那天,张女士握着王树龙的手,激动地说:“王医生,谢谢你们,是你们给了我第二次生命。”王树龙笑着说:“这是整个医疗团队努力的成果。看到您恢复健康,我们打心底里感到高兴。”
    原以为故事到此为止,没想到一个月后,张女士的爱人带着一面红底金字的锦旗出现在医生办公室。锦旗上“医者仁心 妙手回春 医术精湛 服务至诚”几个大字熠熠生辉。他不好意思地说:“本想写得更长点儿,但做旗子的师傅说这12个字最衬咱这些医务人员。”王树龙的心里感到很温暖——对于医务人员来说,最大的幸福就是看着患者一点点好转,直至康复。

 

科室简介

    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肾脏病医院二病区现有床位50张,有博士研究生1名、硕士研究生10名,有特聘教授1名,有主管护师8名、护师6名,是一个临床经验丰富、充满积极进取精神的团队。
    2011年,被授予“腹膜透析示范中心培育单位”;2013年,被授予“全国县级医院血液净化培训基地”。先后成为全国县级医院血液透析培训基地、全国腹膜透析培训示范中心、华佗工程-腹膜透析置管手术规范化项目实践培训基地等。
    先后开展肾穿刺活检术、腹膜透析管置入术、自体动静脉内瘘成形术、超声引导下动静脉内瘘球囊扩张成形术、连续肾脏替代治疗、血浆置换等业务。此外,在狼疮性肾炎、IgA(免疫球蛋白A)肾病、微小病变型肾病等疾病的治疗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

 
2018-2020 YYWSB.COM All Right Reserved
医药卫生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