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振离
读书可以补充精神食粮,健脑防衰,使心灵宁静,甚至可以防治某些疾病,维护身体健康。因此,坚持读书是一种养生方式。 书籍是精神食粮。鲁迅曾自称“厨子”,把自己的作品比作“饭菜”。分析起来,还真是这么回事。作家总是用最美的、高质量的作品影响读者,就像厨师总想把味美且易消化的食品奉献给客人一样。 书籍如宴席,读书如吃饭。莎士比亚曾说,书籍是全世界的精神营养品;高尔基说,书是面包;鲁迅在《拿来主义》中说,书籍是精神的“筵宴”;唐代文人含羲说得更为形象,“渴读即不渴,饥读即不饥”。由此看来,书籍真正是不可或缺的营养品了。 书籍犹如饭菜,味道各不同。四大名著是满汉全席,短篇小说是风味小吃,国外名著是西餐大菜,诗歌散文又像一杯西湖龙井。如果把中外名著比喻为正餐,那么诙谐幽默的文字就是开胃菜,短小精悍的文字则是快餐,文摘节本可当成小吃,诗词歌赋就是咖啡。 一本好书,不仅可让人品尝,还可供人回味、消化和吸收;不仅可以刺激感官、愉悦人心,还可以提供营养、保障身体健康。读书像吃饭,应该细嚼慢咽。正如朱熹说:“读书,须是穷究道理彻底,如人之食,嚼得烂,方可咽下,然后有补。”多读一本书,多一分丰腴;少读一本书,少一分营养。读书如吃饭,每日必求,不可或缺! 在读书的时候,幽思悠远,浮想联翩,虽然身居斗室,但是能放眼天下,并自得其乐,这对躯体和大脑来说,无疑是十分有利的。 读书又是一种心理养生。读书使人快乐,而快乐使人长寿。精于养生之道的文学家欧阳修说:“至哉天下乐,总日在书案。”他把“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视为晚年养生之道,认为乐于此间、养于此间,可享天年。 读书可以健脑抗衰。生物学家拉马克有一个“用进废退”学说,即动物的器官和功能,都是越用越进化,越不用越退化。人的大脑也是如此,不读书用脑,缺少信息刺激,大脑功能就得不到充分发挥。长此以往,思维和智能逐渐迟钝,分析能力和判断能力下降,对身心健康不利。 其实,老年性痴呆的发病原因之一就是不读书、不社交、不动脑子,饱食终日,无所用心,不使用大脑的思维、记忆、分析、判断等功能。经常读书,可以使思维活跃,接收更多的信息,不仅能丰富自己的知识,还能锻炼思维,提高接收信息、处理信息的效能;同时,又促进脑部的血液循环,改善脑组织的代谢,增强大脑的功能,有效预防老年性痴呆。 心在阅读中纤尘不染,洗净心灵;身在阅读中一身轻盈,身心俱爽。读书具有调节情感,解除烦恼、摒除抑郁的功能,可使思想得到陶冶,智慧得以开掘;可使心灵得到净化,排除各种私心杂念,胸襟更加开阔。 医学家明确指出,心灵宁静是健康长寿的必要条件。生命在于运动,也在于宁静。运动是躯体的运动,宁静是心灵的宁静,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共同保障人体健康。 心灵宁静是很有必要的。因为当今社会竞争十分激烈,人们都在争时间、抢速度,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社会进步的标志。但是,紧张的生活节奏与复杂的人际关系,使人们的大脑经常处于高度紧张之中,于是出现心理疲劳。长期心理疲劳若得不到缓解,就容易患一些疾病,如高血压病、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脑血栓、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消化性溃疡、月经失调…… 其实,古人对心理健康早有论述,古医籍曰:“积忧不已,则魄神伤矣;积悲不已,则魄神散矣。喜怒过多,神不归室;憎爱无定,神不守形。汲汲而欲,则神烦;切切所思,神则败。”经常读书,便能够改善这一切。 读书需要心灵宁静,不能心猿意马、心浮气躁。如果勉强坐下读书,却“身在曹营心在汉”,就不可能达到宁静的境界,这样既享受不到读书的乐趣,也达不到读书养生的目的。 读书能够使人心灵宁静。进入书籍的广阔天地,不慌不忙,心情平静,才能真正体会到其中乐趣。若达到如此的境界,对待人生也就会以平静之心处之。这种“以静制动”,是健康长寿的秘诀之一。 试想,在夜深人静时,坐于书桌前或半躺于床上,旁边一杯香茗,一卷在握,品香茗而赏奇书,真是人生的一大享受。 (作者系河南中医药大学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