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查看  第一版:要闻
PDF版查看  第二版:综合新闻
PDF版查看  第三版:临床荟萃
PDF版查看  第四版:天使之声·特别报道
PDF版查看  第五版:中医要闻
PDF版查看  第六版:视界
PDF版查看  第七版:临证
PDF版查看  第八版:杏林
 
第八版:杏林
 上一版  
宋代伤寒学的重要著作 《南阳活人书》
由兔子自我疗伤发现的治腰痛良药
餐桌上的中药之二十六 樱桃
读书养生之道
1
11 1 2025年5月15日 星期四 目录导航 1
 上一期   下一期 
1
  宋代伤寒学的重要著作 《南阳活人书》
 

□黄新生

 

  清代名医徐大椿在《医学源流论》中说:“宋人之书,能发明《伤寒论》,使人有所执持而易晓,大有功于仲景者,《活人书》为第一。”徐大椿所称《活人书》的全名为《南阳活人书》,为宋代朱肱编撰,共22卷。

   朱肱(1050年~1125年),字翼中,号无求子,晚号大隐翁,吴兴(今浙江湖州)人,北宋元祐三年中进士,历任雄州(今属河北)防御推官、奉议郎等,后人称其为“朱奉议”。朱肱出生于儒学世家,其父兄皆为进士出身,有“一门三进士”之称。朱肱因上书直陈时弊,触犯了当权者而被罢官,因此隐居杭州,从事医学研究和治病救人。
    《伤寒杂病论》是我国现存第一部临床治疗学方面的巨著,被称为“为众方之祖”,但由于时代变迁,今人不识古人意,到宋代时,对于普通人而言,《伤寒杂病论》已经变得古奥难懂。朱肱感叹“世人知读此书者亦鲜,纵欲读之,又不晓其义”。为使张仲景之书得到普及推广,朱肱潜心研究,于大观二年著成《无求子伤寒百问》。
    书成之后,朱肱并未因此歇手,而是继续孜孜不倦地对该书修订增补,终于在政和元年完工。因为张仲景居于南阳,相传华佗曾称赞《伤寒论》为“活人书”,所以朱肱将该书更名为《南阳活人书》,更好地突出了张仲景《伤寒杂病论》的重要价值。
    当时,朝廷大兴医学,朱肱将自己的《南阳活人书》进献给朝廷。有关方面认真审核《南阳活人书》后认为学术意义巨大,不仅予以颁印,还重新启用朱肱,“起肱为医学博士”。政和五年,朱肱因“坐书苏轼诗”,被贬达州(今四川达县)。次年,朱肱复职朝奉郎洞霄宫。朱肱在达州返京途中,经过洪州听闻宋道方之医名,于是携带《南阳活人书》虚心求教,宋道方“指驳数十条,皆有考据,肱惘然自失”。
    朱肱返京后,认真修改了《南阳活人书》。朱肱在向宋道方求教时已经因医术高超而名满天下,仍旧虚心求教,认真修改书中存在的瑕疵,使其更加完善,其淳朴严谨的学风,至今仍值得杏林中人学习。
    《南阳活人书》以问答形式设为100问,对伤寒的病因病机、鉴别诊断、治法方药等都有精妙之处。该书以阐释张仲景《伤寒论》为核心,结合宋代医学实践,构建了系统的伤寒辨治体系。
伤寒诊疗有特色
    一是重视问诊。朱肱认为,伤寒看外证为多,未诊先问,最为准确,故《南阳活人书》的前半部分是伤寒百问,除少数脉诊问题外,其他均是“问而知之”的内容。朱肱治伤寒重视问诊,虽然他也重视脉诊,但是他认为脉理精微难以掌握,不像外证通过问诊就可以掌握。
    二是重视脉证合参。在具体辨别病性时,朱肱主张必须脉证合参,他说:“大抵问而知之以观其外,切而知之以察其内,证之与脉不可偏废。”他明确指出了各种脉证一般的阴阳表里性质。
    朱肱还将常见的主要脉象,按阴阳表里进行分类:“七表阳也”,即浮芤滑实弦紧洪属于表;“八里阴也”,即迟缓微涩沉浮懦弱属里。他还提出“脉证互参以定病性”的辨证思路,强化了临床辨证的客观依据。
重视临床辨证
    一是从经络辨病位。《伤寒论》三阴三阳证治各篇没有明确提出“六经”或“经络”的概念,朱肱提出《伤寒论》“三阴三阳”即“足之六经”:足太阳膀胱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肾经,足厥阴肝经。朱肱用此六条经络的循行及生理特点来解释伤寒“三阴三阳”病证的发生、传变与转归机理,首创“伤寒传足不传手说”。朱肱以经络论“三阴三阳”,实质是阐明伤寒病证的定位。
    在正确认识六经病机的基础上,朱肱根据《黄帝内经·素问·热论》六经病证,结合《伤寒论》条文所载,提出辨识“六经为病”的证候指征,并设问答题,补充了六经的脉候,为后世“六经辨证”理论的形成奠定基础。
    二是进行类证分析。类证分析是朱肱研究伤寒的一大特点,他对发热、头痛、喘、呕等证候进行了总结分析,说明它们各自有不同的病机和治法。比如头疼,太阳证头疼宜用麻黄汤、桂枝汤等,少阳证头疼宜用小柴胡汤,阳明证头疼宜用调胃承气汤,厥阴头疼宜用吴茱萸汤。由此可见,朱肱既重于辨病,也精于辨证。由于朱肱注重类证分析,《南阳活人书》还被称为《伤寒类证活人书》。
    三是注重辨表里。朱肱认为:“治伤寒,须辨表里。表里不分,汗下差误。”伤寒有表证、里证,如初起见“发热恶寒,身体痛而脉浮者,为表证也”。“表证者,恶寒是也。恶寒者,表之虚,此属太阳,宜汗之。”若“不恶寒,反恶热,手掌心并腋下濈濈汗出,胃中干涸,燥粪结聚,潮热,大便硬,小便如常,腹满而喘,或谵语,脉沉而滑者,里证也”。“里证者,此属阳明也,宜下之。”此外,还有半在表半在里、表里两证俱见、无表里证等。表证宜汗法,但须因时制宜;里证宜下,但须顾护胃气。
伤寒治疗有发挥
    一是根据伤寒的含义不同分别治疗。广义伤寒,是一切外感热病的总称;狭义伤寒,是指外感风寒,感而即发的疾病。《难经》说:“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其中,“伤寒有五”之伤寒为广义伤寒,5种之中的伤寒为狭义伤寒。朱肱为此进行了专题讨论。他在书中研究讨论了伤寒与伤风、热病、中暑、温病、温疟、风温、瘟疫、中湿、风湿、湿温、痉病、温毒,以及痰证、食积等疾病的鉴别诊断。
    二是辨证论治伤寒。朱肱提出“先辨阴阳,次分表里,再审虚实”的三步辨证法,确立汗、吐、下等治法的应用指征。他主张遣方用药应方证相合,将药合病,灵活加减,不可执方疗病。尤其是他根据妇人与小儿的体质特点,提出妇人伤寒与小儿伤寒遣方用药的区别。
    三是补充《伤寒论》方药之不足。朱肱深感《伤寒论》所载证多药少。因此,朱肱从《外台秘要》《千金方》《太平圣惠方》等书中,选录方剂100余首,大大丰富了方药的内容,对后人有深远的影响。
    朱肱的《南阳活人书》是宋代著名的伤寒学著作,对后世伤寒学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南宋时,出现了许多继承与发展《南阳活人书》学术观点的著作,如王作肃为注释《南阳活人书》,著《增释南阳活人书》;许叔微将其内容编为歌诀,著《伤寒百证歌》;程迥对《南阳活人书》加以辨义,著《活人书辨》等。
    (作者供职于河南省武陟县卫生健康委)

 

 
2008-2012 YYWSB.COM All Right Reserved
医药卫生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