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郭娅妮 通讯员郑金铎)“您看!把这几味药材直接放进香囊,再扎紧袋口,既能驱蚊又能安神!”日前,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第一临床医学院举办的“豫见中医”中医药文化月——大学生劳动教育实践成果展现场,河南中医药大学的学生正手把手教市民制作中药香囊。从传统技艺到创新玩法,从趣味互动到创意文创,大学生们以年轻视角与创新实践,让传统中医药文化焕发新活力。 “豫见中医”中医药文化月活动是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精心打造的中医药文化宣传品牌,至今已成功举办4届。该活动以沉浸式、互动化的集市形式,打破群众认为中医药“晦涩难懂”的刻板印象,让市民在趣味体验中感受中医药文化的魅力,推动传统文化融入日常生活。 活动当天,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龙子湖院区广场变身“中医药文化大观园”。在健康咨询区,该院妇科、中医内科、儿科、脑病科等科室专家现场义诊。“春季肝气生发,饮食要以清淡为主,少吃辛辣食物。”中医内科主任医师靖惠军一边为市民把脉,一边叮嘱,“可以适当吃一些菠菜、芹菜,对身体好。”中医药适宜技术体验区里人头攒动,“扎针的时候几乎没感觉,酸胀感过后反而浑身轻松!”体验完针灸治疗的张女士忍不住感叹。 最引人注目的当数劳动教育实践成果展示区。“莲子清心、茯苓健脾……把它们串成手链,好看又养生!”在岐黄文化手工坊内,大学生小陈拿着刚制作完成的中药材手链向围观市民介绍,“这些药材都是天然的,戴在身上还能闻到淡淡的药香呢!”在传统中药搓丸台前,大学生们示范古法手工制丸技艺,焦三仙芝麻丸醇厚的香气引得市民纷纷驻足品尝。“这丸子嚼起来香,吃完胃里暖暖的,难怪说有健脾功效!”尝过焦三仙芝麻丸的刘女士竖起大拇指。 在“猜药名,对方歌”游戏摊位前,市民们盯着展台上的中药材绞尽脑汁,在欢声笑语中,中医药知识悄然入脑入心。在中医药标本相框制作区,用玫瑰、菊花、黄芪等中药材拼贴成山川草木图案,兼具实用与艺术价值,引得不少市民赞叹:“原来中药还能这么玩!” 中医药院校的劳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不可或缺的一环,更是传承中医药文化、强化实践技能的重要途径。本次活动围绕“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以劳创新”五大主题,通过图文、实物等展览方式,不仅让市民沉浸式体验中医药文化的魅力,更展现出新时代大学生对中医药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让中医药文化在年轻一代的实践中“潮”出了新模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