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当专业与温情在病房相遇 |
|
□张梦雪 在这里,监护仪规律的滴答声与新生儿的啼哭交织成了一首生命交响曲。 当我轻轻推开3号病房的门,在暖黄色的光晕中,29岁的产妇张女士正用双手攥着床单,她苍白的脸上缀满细密的汗珠。这个画面使我的心跳加速。 “我来看看您宫缩的情况。”我温柔地说。当我的指尖触碰到张女士冰凉的皮肤时,职业敏感性瞬间拉响警报:张女士子宫收缩乏力,有产后出血的风险。 在呼叫医生的同时,我俯身在张女士的耳边低语:“您现在需要集中精力地配合我们,就像刚才迎接宝宝那样勇敢,好吗?”我望着张女士颤抖的睫毛,特意将监护仪的屏幕转向她看不见的角度。 产后出血,是产科医务人员需要时刻警惕的危急状况。我们凭借着专业的团队和丰富的经验,有信心帮助张女士化险为夷。 在这争分夺秒的“黄金10分钟”里,我和同事配合默契。我用双手轻柔而有力地帮助张女士进行宫底按摩,有一位同事精准地为张女士进行药物注射,还有一位同事全神贯注地实时监测张女士的出血量……每一个动作都流畅且果断,既专业又不失温柔。 在抢救间隙,我安抚张女士说:“我们正在帮您止血,您很快就会好起来的。您要相信我们!”我们的专业与态度,让那些冰冷的仪器也仿佛有了温度。 当医生为张女士检查时,她因恐惧而全身颤抖。我毫不犹豫地握住张女士的手,坚定地说:“别怕,我就在您身边。来,您抓紧我的手。我相信您是最勇敢的!”张女士因为疼痛而下意识地抓紧我的手。我忍住手上的酸痛,轻声安慰张女士:“马上就好了,我会一直陪着您。” 经过紧张有序的抢救,张女士的出血量明显减少。看着张女士疲惫的面容,我鼓励她说:“您表现得特别棒,别担心,我们会一直守护着您。”随后,我们安排了一名护士专门守护在张女士的身边,密切监测张女士的病情变化,让张女士不再感到害怕。 作为产科护士,我们不仅需要具备娴熟精湛的专业技术,还需要为每一位产妇提供细致入微的情感关怀。 我们见证过初为人母时的那份忐忑与期待,也深深懂得产后身体虚弱时的无助与彷徨。在我的记事本上,密密麻麻地记录着:“某某产妇说冷,记得调高室温或者多拿一床被子;某某产妇怕黑,记得留一盏床头灯……”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却让医疗过程不再是固定的程序,而是一场充满温情的生命与生命的对话。 虽然医学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是人文关怀却能为每一个生命注入无尽的力量。当我们为新生儿小心翼翼地整理襁褓时,总会贴心地让产妇先亲吻新生儿的额头;当产妇分娩后返回病房,我们会第一时间轻声夸赞:“您真是太棒了!”这些充满爱意的举动,即便被消毒水的气味所环绕,也依然无法掩盖其中浓浓的人情温度。 “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我们用专业和爱心点亮的这盏明灯,照亮了无数家庭迎接新生命的道路,也深刻地诠释了:真正卓越的护理,是让每一位母亲都能被看见、被珍视。 (作者供职于河南省荥阳市妇幼保健院,本文由李志刚整理)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