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查看  第一版:要闻
PDF版查看  第二版:综合新闻
PDF版查看  第三版:临床荟萃
PDF版查看  第四版:天使之声
PDF版查看  第五版:中医要闻
PDF版查看  第六版:视界
PDF版查看  第七版:临证
PDF版查看  第八版:杏林
 
第四版:天使之声
 上一版    下一版  
硬膜下血肿与凝血功能障碍患者的护理要点
人文关怀,让高龄患者感受温暖
一种胸腹腔镜消化管荷包制作器
1
11 1 2025年4月17日 星期四 目录导航 1
 上一期   下一期 
1
  硬膜下血肿与凝血功能障碍患者的护理要点
 

□时相宜 黄彩平

 

   硬膜下血肿是指颅内出血的血液积聚于硬脑膜下腔并形成血凝块,是颅内血肿中发生率最高的一种。根据伤后血肿发生的时间,硬膜下血肿分为急性硬膜下血肿、亚急性硬膜下血肿和慢性硬膜下血肿。急性硬膜下血肿的临床表现:临床症状较重且迅速恶化,尤其是特急性血肿患者。中间清醒期较为少见,昏迷程度多呈进行性加深。颅内压增高症状出现较早,脑疝症状进展较快,局灶性神经功能障碍(如偏瘫、失语等)较为常见。慢性硬膜下血肿的临床表现:慢性颅内压增高症状(如头痛、视物模糊、一侧肢体无力等)常于伤后1个月~3个月逐渐显现;精神智力症状为记忆力减退、反应迟钝等。

病例分析

   患者为76岁的女性,既往有心脏瓣膜病、脑梗死等病史,10年前接受了心脏瓣膜手术,术后长期口服华法林,但未按时监测国际标准化比值(INR),随访依从性较差。此前,患者在家中不慎从床上跌落,导致颅脑损伤。受伤伊始仅感觉头晕,未立即就诊。次日清晨,患者家属发现患者肢体无力且意识出现障碍,遂紧急将患者送至我院。头颅CT(计算机层析成像)检查结果显示:左侧额颞顶枕部硬膜下血肿并脑疝形成;右侧额颞顶枕叶脑梗死;脑白质脱髓鞘改变;双侧基底节区腔隙性脑梗死;左侧椎动脉颅内段及双侧颈内动脉虹吸部管壁钙化;心影增大,冠状动脉及主动脉粥样硬化,心脏及胸骨术后改变。患者随即因“硬膜下血肿”的诊断入住我科接受治疗。入院时,患者呈昏睡状态,体温36.7摄氏度,脉搏84次/分钟,呼吸频率20次/分钟,血压177毫米汞柱(1毫米汞柱=133.322帕)/79毫米汞柱,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射较为迟钝,四肢肌力无法配合检查,肌张力正常,生理性反射存在,病理性反射未引出。随着病情进展,患者出现烦躁情绪,尿液呈淡血性,且痰多不易咳出。实验室检查结果显示:血常规中血红蛋白88克/升;肝肾功能检查结果显示:谷草转氨酶50单位/升、总蛋白52.5克/升、白蛋白32.8克/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0.77毫摩尔/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1.18毫摩尔/升。
    经综合评估,医疗团队决定为患者实施“颅内血肿清除+去骨瓣减压手术”,以缓解颅内高压对脑组织的压迫并清除血肿。术后,医护人员根据患者的病情开展补液,维持身体水电解质平衡;给予抗感染药物预防感染;使用神经营养药物,促进神经功能恢复;进行雾化治疗,保持呼吸道通畅。鉴于患者因凝血功能障碍出现中度贫血,予以输血治疗。当患者出现烦躁症状时,给予右美托咪定实施镇静,并采取保护性约束举措,防止意外发生。同时,考虑到患者需要长期输液,为保障输液的安全性与便捷性,医护人员为患者施行右侧锁骨下CVC(中心静脉导管)植入术。邀请营养科专家会诊,为患者制订肠内肠外营养支持方案,确保患者获取充足的营养支持,促进身体康复。

护理措施

   密切观察出血倾向
    全面细致地检查患者的皮肤是否出现瘀点、瘀斑,密切关注鼻腔有无鼻出血,查看口腔内是否存在牙龈出血等状况。持续对患者的生命体征进行监测,每小时精确记录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等指标。此外,认真留意患者的意识状态,一旦发现其从昏睡转为嗜睡或出现其他变化,立即进行评估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注意观察患者的瞳孔大小和对光反射情况,因为这些指标的变动可能是脑疝等严重并发症的早期征兆。同时,监测心电图、血氧饱和度等指标,以便及时发现患者的心脏和呼吸功能变化,预防因出血而导致的心脏和呼吸功能异常。

   术区伤口渗血护理
    使用无菌生理盐水对术区伤口进行清洗,严禁使用刺激性较强的清洁溶剂,以防加重伤口刺激。若患者的伤口处出现轻度渗血,可使用无菌纱布轻柔按压止血。必要时或情况严重时,可能需要再次进行手术处理。选用具备吸收功能的敷料,例如藻酸盐敷料,能够有效吸收渗出的血液,同时保持伤口表面干燥,为伤口愈合创造良好的环境。

   中心静脉导管渗血护理
    确保导管妥善固定,大大减少导管的移动,避免局部血管损伤而引发渗血。当出现渗血时,可通过局部加压止血,使用无菌纱布并给予适度压力,将无菌纱布固定在导管周围。若渗血无法控制或持续渗血,需要考虑更换导管位置或调整导管类型。此外,还要定期检查导管周围皮肤情况和导管出口情况,以便尽早察觉和处理渗血或感染征象。

   关注凝血功能
    在患者的治疗过程中,涉及多种药物的使用。护理人员需要与医生密切配合,密切关注药物相互作用对凝血功能的影响。例如,在给予抗感染药物时,要了解该药物对凝血系统的潜在影响;使用神经营养药物时,需要关注其是否会与华法林发生不良相互作用。通过密切监测凝血四项指标,及时调整治疗方案,确保治疗的安全性与有效性。对于输血治疗,必须严格掌握输血指征,确保输血的必要性和安全性。在输血过程中,要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以免发生不良反应。同时,注意观察输血后患者的出血情况是否有所改善或加重,防止出血风险加重。

   针对性预防并发症
    预防压力性损伤
    鉴于患者意识不清、处于被动体位,护理人员应定时为患者翻身、更换体位。一般情况下,每2小时为患者翻身一次。在翻身过程中,护理人员动作要轻柔,避免拖拽患者,防止造成患者皮肤损伤。保持患者皮肤清洁干燥,及时清理排泄物和分泌物,防止皮肤受刺激。使用减压床垫、气垫床等辅助工具,减轻局部压力,有效预防压力性损伤发生。
    预防深静脉血栓
    由于患者存在凝血障碍,护理人员在指导患者进行肢体活动时须格外谨慎。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可以轻柔地开展抬高下肢、按摩肌肉等活动,但要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避免因过度活动导致出血。必要时,与医生协商后使用抗血栓弹力袜或药物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但在使用过程中要严格监测凝血功能,确保安全。
    预防泌尿系统感染
    保持尿管通畅,避免扭曲、受压。定期更换尿管和尿袋,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原则。护理人员要鼓励患者多饮水,促进尿液排出,有助于冲洗尿路,预防感染。同时,要密切观察尿液的颜色,若出现淡血性或其他异常情况,应及时报告医生。
    预防消化道出血
    护理人员要密切观察患者的大便颜色、性状。若大便变黑、变稀或出现潜血阳性等异常情况,应立即报告医生。合理安排饮食,依据患者的病情和营养需求,为患者提供易消化、营养丰富的食物。

   心理护理与沟通
    患者长期患病,面临脑出血及反复渗血等状况,心理压力巨大。护理人员要高度关注患者的心理状态,给予患者充分的心理支持与安慰,鼓励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配合治疗和康复。同时,护理人员要与患者及其家属展开深入沟通,关注他们的心理状态,了解他们的需求和担忧,耐心解答他们的疑问,给予他们必要的支持和指导。

效果评估

   治疗结果
    经过一系列全面且系统的治疗与精心的护理干预,患者的病情逐渐趋于稳定。在符合出院标准后,医护人员为患者办理了出院手续,并给予患者详细的健康宣教,涵盖药物的使用方法、康复锻炼方法等内容,以保障患者在出院后能够持续进行有效的自我护理与康复。
    随访情况
    定期对患者的意识状态、肢体活动等情况进行评估,深入了解神经功能的恢复状况。悉心指导患者开展康复训练,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定期安排患者进行头颅CT(计算机层析成像)、心脏超声、凝血功能等检查,全面了解病情的变化与治疗效果。
    转归情况
    通过系统的治疗与护理,患者病情逐渐稳定并顺利出院。出院后,患者在进行自我护理与康复的过程中,病情未出现反复,神经功能逐步改善,生活质量稳步提升,生命得以有效延续,实现了较好的疾病转归。

护理体会

   患者因意外跌落导致严重颅脑损伤,合并心脏瓣膜病、脑梗死等多种基础疾病,病情错综复杂,治疗难度很大。经过详细的检查、精准的诊断以及有针对性的对症治疗,患者的病情得到了一定的控制。然而,后续的治疗与康复之路依旧漫长且充满挑战。在未来的诊疗过程中,需要持续密切关注患者的病情变化,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与此同时,加强对患者及其家属的健康教育至关重要,尤其是针对长期口服华法林的患者,务必使其深刻认识到定期进行INR监测的重要性,切实提高用药依从性。
    科学的自我管理是减少并发症、防止病情反复及提高华法林疗效与安全性的关键因素。借助多学科协作与综合治疗的模式,全力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延长其生命长度,为临床护理此类患者提供了极具价值的参考范例。这有助于医护人员更妥善地应对类似复杂病例的护理难题,有力保障患者的安全与康复进程,推动医疗护理技术的不断进步与发展。
 (作者供职于内乡县人民医院)

 

 
2008-2012 YYWSB.COM All Right Reserved
医药卫生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