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晓
骨科创伤在我们的生活中比较常见,不管是骨折或其他骨骼及关节损伤,都会给患者的日常生活带来较大的困扰。但通过科学、系统的康复方法,可以帮助骨科创伤患者尽早离开病床,逐步回归正常的生活。 骨科创伤的急性期康复 在发生骨科创伤之后,要先稳定患者的病情,从而减轻痛苦。在这一阶段,治疗及康复的措施主要包括止血、固定、药物治疗以及初期的康复锻炼等。 止血和固定:止血可以通过压迫止血、冷敷等方法进行,可以迅速控制出血,减轻肿胀。另外,需要根据骨折的部位及程度,选择适宜的固定方法,如打石膏、夹板等,以此维持骨折部位的稳定性,也为后续的康复打下坚实的基础。 药物治疗:可以使用中药汤剂或者外用药物进行治疗,如云南白药、红花油等都是常用药,可以起到活血化瘀、止痛消肿的作用。若患者疼痛严重,在早期可以服用3天~5天的非甾体抗炎药,以减轻疼痛及水肿,并保障患者能开展康复活动。 初期康复锻炼:家属可以根据医生的建议,对患者开展轻柔的关节被动运动,如推拿、按摩等,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及肌肉松弛,避免关节僵硬。另外,患者可以根据疼痛及肿胀情况,逐步尝试开展主动运动,如手指或者脚趾屈伸等。 骨科创伤的亚急性期康复 在骨科创伤的亚急性期,康复重点会逐渐转向增强肌肉力量及提高关节活动范围。 首先,肌肉力量训练。开展肌肉的紧张及放松练习,以及逐渐增加肌肉的动态收缩训练,可以使用弹力带开展抗阻练习。 其次,关节活动范围训练。在确保患者无痛的前提下,逐步增加关节的活动范围,直至关节活动接近正常。 最后,功能性训练。患者可以通过穿衣、吃饭、洗漱等日常生活技能的练习,来提高自理能力。这一阶段的训练可以帮助患者逐渐适应日常生活,增强康复的信心。 骨科创伤的慢性期康复 在慢性期,康复重点是肌肉及耐力的进一步强化,以恢复运动的能力。 强化肌肉及耐力:患者可以使用杠铃、哑铃等器材来开展肌肉力量及耐力强化训练。同时结合有氧运动,如骑行、步行等,促进心肺功能及整体耐力的提升。 平衡及协调训练:开展静态平衡训练(如单脚站立等)和动态平衡训练(如踏步等),可以提升肢体的平衡能力及协调性。 恢复运动能力:患者可以根据个人的兴趣及实际需求,开展专项运动训练,如踢足球、打篮球等。 以上就是骨科创伤患者的康复方法,在此期间患者需要积极配合医务人员,做好心理调适并预防感染。科学、系统的康复训练,可以帮助患者尽快康复,从而回归正常的生活。 (作者供职于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区人民医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