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立足整体调理 务求阴平阳秘 |
|
整体观念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核心特征与根本方法论。中医认为,人体是由脏、腑、体、窍共同构成的有机整体,以精、气、血、津液为物质基础进行正常的生理活动。 在生理活动过程中,脏、腑、体都发挥其独特的功能。同时,脏腑之间,各系统内部互相联系、互相影响,系统和系统之间又互相配合、互相制约,并以心主神明,心是“五脏六腑之大主”,主宰整个生命体的活动。这种整体调节下的分工合作,体现了人体局部与整体的统一。另外,人生活在自然界和社会中,外部环境会对人体产生影响。因此,人与自然界和社会之间,也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中医要求医者在诊治疾病时,不仅要考虑人体,还要联系人体所处的外在自然、社会环境,不仅要重视局部病变,更要注重局部与整体的关系,这种思维方法较“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只顾局部、忽视整体的机械医疗观,具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 作为全国第五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河南省首批优质中医学术流派乔氏中医学术流派第五代代表性传承人,乔振纲不仅在理论上对整体观念较深刻地进行理解,而且善于指导临床实践:分析疾病时,要着眼于整体,着眼于靶器官病变所引起的整体病理反映,既重视局部病变和与之相关的脏腑经络,更重视病变之脏腑经络对其他脏腑经络产生的影响。 从五脏生克乘侮理论出发,各系统内部可以互相影响,以肾为例,肾虚可以影响膀胱,出现遗尿、小便失禁;可以影响耳,出现听力减退、耳鸣耳聋;影响骨,小儿可见骨软无力、变形,老人出现骨软易折。系统和系统之间也可以互相影响,如肝火可传入心,心肝火旺,急躁易怒,而见心烦失眠;传入肺,肝火犯肺,可见胁痛咯血;也可传入胃,肝火犯胃,而见脘痛泛酸,甚至呕血。据此,可举一反三,不再赘述。 在诊治疑难病时,乔振纲善于从脏腑之间的生克乘侮关系中去分析病机,既注重脏腑之间的联系,也注重五脏系统之间的相互影响,强调并着眼于整体调理。以患者的各种症状和体征为依据,运用脏腑、卫气营血学说、八纲及标本等辨证理论,通过整体的有机的缜密分析,准确地把握病机,针对病机,确定治疗原则,或上病治下、下病治上,或气病治血、血病治气,或肺病治脾、肝病治肾、胃病治肝、心病治胃……对整体观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其辨证施治之功更是精细入微,至巧至妙。 治疗癌症 扶正固本 整体调理 癌症虽然为局部病变,但是其生长部位不同,与一些脏腑密切相关。而脏腑经络相连,气血相通,故局部病变可累及他脏,导致整体的气血阴阳失调。因此,治疗中不能局限于癌灶“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忘记或忽视整体调理;不能拘泥一方,更不能不顾体质虚实,一味堆砌“解毒”抗癌药物,而应立足全局进行整体调理。以肺癌治疗为例,由于肺主一身之气,故肺癌患者常有气虚、气郁、气滞,气滞日久则渐成血瘀,从而出现气短。乏力、胸闷、胸痛等症状,气郁化热,热伤络脉可见咯血;肺主布津,肺津不布,气郁化热,热邪内蕴,炼津为痰,可见痰多,痰邪阻肺,宣肃失常可引起咳嗽;肺与大肠相表里,肺癌日久,肃降失常,影响大肠腑气的升降,可致大便秘结或排便不畅;由于腑气不降,浊气不排,清气不升,加之脾土与肺气的母子相生关系,肺金患病日久必累及其母(子盗母气),导致脾虚,出现腹胀、纳呆等症状;肺与肾水又为母子相生关系,肺病日久,母病及子,进一步导致肾虚,出现一系列肾虚症状。因此,对肺癌的治疗,绝不能把思路仅仅局限于肺,更不能两眼只盯着癌灶,而应着眼整体、把握全局,在补气固本、化痰除湿、宣利肺气、软坚散结的同时,还应根据具体情况,或清热解毒,或养阴润燥,或凉血止血、益气摄血,或健脾和胃、培土生金,或补肾填精、固本复元。要区分癌症所在部位和病程的不同阶段,结合全身脏腑、气、血、阴阳状况,辨证用药,整体调理,才能获得可靠疗效。 治疗脾胃病 连及五行 疏肝肃肺 乔振纲认为,脾胃病,除本身原因外,与肝、肺、肾的关系尤为密切。 从肝而言,肝属木,主情志,疏泄气机。若情志不遂,肝失疏泄,气失条达,木郁乘土,影响脾胃的气机升降,则可出现腹胀、纳呆、呃逆等症;或气逆犯胃,化热化腐,则泛酸、嘈杂:或气滞日久,影响脾胃本身的血液循环,形成胃腑的局部瘀血,使脉络不通,不通则胃脘疼痛。 从肺而言,肺属金,为气之枢,主宣发,性肃降。肺与消化道的末端大肠,互为表里。只有肺气宣达,正常肃降,消化道的气机从上到下才能正常排空,纳、泻通畅;若肺气不宣,肃降失常,必然影响肠道的排空和通畅,进而影响整个消化功能,出现大便秘结、排便不畅,纳呆、腹胀,呃逆、呕恶等症。 从肾而言,肾藏真阳,名曰命火,若真阳亏虚,命火不足,不能温煦脾土,可致脾阳虚馁,运化不及,从而出现纳呆腹胀、畏寒肢冷、大便稀溏等症,一般来讲,脾胃病之属虚寒者其体内原因,大都与肾阳虚有关。 脾胃病的治疗,不能仅局限于脾胃本身,而要统观全局,连及他脏,进行整体辨证分析。凡与情志有关者(如生气、抑郁、压力、紧张等),一定要同时疏肝理气、调畅气机;若伴有胸闷痰多,或轻咳,大便不畅或大便秘结者,要注意宣肺化痰、肃降肺气;若确属脾胃虚寒者,在温补中阳的同时,还要适当选用附子、肉桂、淫羊藿、鹿茸等温补肾阳。 治疗慢性乙型肝炎 扶正固本 兼以“解毒” 慢性乙型肝炎,就其病因而言,中医认为是“疫毒”所致,“疫毒”之所以能侵犯人体,先决条件是“正气虚损”。这个“虚”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理解:一是,之所以发病,必有“正气虚损”之时,或外感风寒,涉水冒雨,损伤卫气;或脾虚不运,营养不足,致气虚血亏;或房事过度,耗竭阴精,肾气亏虚:或嗜卧,思虑过度,心脾不足。此时,接触“疠气”,“疫毒”就会乘虚而入,侵犯机体,即所谓“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之谓也。二是“疫毒邪气”侵犯人体,直入肝脏,使肝失条达,肝郁气逆,横克脾土,脾胃失调,出现纳呆、腹胀等消化功能障碍,久而久之,导致脾气亏虚而出现乏力、神疲等“化源不足”的气虚症状。三是由于肝脏直接受损,引起肝脏的“气虚”“血虚”和“阴虚”,而肝与肾同源,肝虚日久,必累及肾,进而导致肾虚。由此可见,“正气虚损”贯穿乙肝发生、发展的全过程。因此,治疗乙肝,绝不能只见“疫毒”,而忽视机体,不能只一味强调“解毒”,只能在扶正固本的前提下适当、酌情“解毒”,也就是说扶正固本、兼以解毒是治疗乙肝的基本大法。 据大量临床观察,肝病初期,主要以气虚为主,肝病中期主要以阴虚、肝虚为主,肝病后期主要以阳虚、肾虚为主。同时,在肝病发展过程中,不同阶段尚有一系列其他“标证”,或为血瘀,或为水潴留,故还应针对不同“标证”,采取疏肝解郁、理气化瘀、渗湿利水、和胃降气等一系列方法。这都说明,“解毒”只能兼而行之,不能作为主攻方向,否则只见“病毒”,而忘记整体,一味“解毒”,而忽视整体辨证,何谈疗效? (本文由乔振纲传承弟子乔俭、耿高璞整理)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