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赵芸萱 得了肝癌,在很多人看来无异于被判了“死刑”,然而,幸运的王先生在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续写了生命奇迹。近日,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成功运用弥漫性肝癌次全肝放射治疗技术,为肝癌合并门静脉主干癌栓、下腔静脉癌栓、右心房癌栓的王先生带来了生的希望。这是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医疗技术迈向新高度的有力见证。 1个多月前,45岁的王先生因上腹部疼痛在外院被诊断为肝癌中晚期。为寻求进一步治疗,王先生来到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肿瘤医院就诊。王先生的核磁共振检查结果显示原发性肝癌,肝脏内有一个直径约13厘米的肿块,已出现门静脉主干、下腔静脉、右心房癌栓。令人揪心的是,这类患者的自然生存期很短,往往不足2个月。 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迅速启动肝癌MDT(多学科诊疗)。会诊中,专家认为,王先生的肝脏出现弥漫性病变,合并癌栓且出血及肝衰竭风险大,不宜进行手术或介入治疗,进行靶向治疗、免疫治疗效果也不佳,且预计生存期短。放射治疗科一病区主治医师田新学提出,可以对王先生采用前沿的弥漫性肝癌次全肝放射治疗技术。经过反复研讨,最终,会诊专家为王先生制订了放射治疗+替雷利珠单抗免疫治疗的方案。 然而,治疗过程并非一帆风顺。王先生在治疗期间出现了发热、腹胀、胆红素升高等情况,这牵动着其家属和医务人员的心。面对挑战,放射治疗科一病区医疗团队凭借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精湛的医术,精心调整治疗方案,密切监测患者的各项指标。经过及时的对症治疗,王先生的不良反应得到了有效缓解。两周左右的治疗期结束后,王先生顺利出院。 功夫不负有心人。患者家属和医务人员的努力有了回报。在院外随访中,王先生说身体无不适。出院1个月后的复查结果显示,王先生的肿瘤标志物由原来的120纳克/毫升下降至22纳克/毫升,肿瘤基本无活性,肝功能也逐渐好转。为表达内心的感激之情,王先生及其家属特地制作了一面锦旗,送到放射治疗科一病区医务人员的手中。 对于这个治疗难度大、风险高的病例,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专家团队凭借精湛的医术和不懈的努力,为患者带来了生命的曙光。未来,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将继续致力于肝癌治疗技术的创新研究和应用,救治更多患者。
相关链接 弥漫性肝癌是肝癌细胞在肝内通过门静脉系统扩散和浸润性生长导致的,是原发性肝癌的特殊类型。由于弥漫性肝癌面积大、剩余肝体积相对不足,给诊断及治疗带来极大的挑战。 对于晚期肝癌患者而言,治疗模式仍然是综合治疗。而弥漫性肝癌治疗的难点在于:1.进行靶向治疗,患者易出现上消化道出血和黄疸。2.进行免疫治疗,单药免疫有效率低、效果欠佳。3.进行其他治疗:发生肝衰竭的风险大。 放射治疗是原发性肝癌的重要治疗手段之一,尤其是对于晚期肝癌患者。原发性肝癌合并门静脉主干癌栓整体预后差,患者的自然生存期一般不超过3个月。 弥漫性肝癌次全肝放射治疗技术由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首创,解决了世界性放射治疗难题。应用该技术,对病变范围广、剩余肝体积不足的患者进行放射治疗,可明显延长患者的自然生存期,改善患者预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