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成
在人体复杂的生理机制中,凝血系统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它如同一位忠诚的守护者,时刻准备着在血管受损时迅速行动,防止血液过度流失。而凝血四项作为评估凝血功能的重要指标,更是我们血液健康的秘密武器。 凝血四项,即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和纤维蛋白原(FIB),是临床检测凝血功能的常规项目。它们通过不同的机制反映人体的凝血机制是否正常,从而帮助医生判断凝血程度、纤溶程度以及出血风险等。 PT主要反映外源性凝血途径的状况。当人体受到外伤时,组织因子会释放入血,启动外源性凝血途径。在这一过程中,凝血酶原被转化为凝血酶,进而促使纤维蛋白原转化为纤维蛋白,形成血栓止血。PT的延长可能意味着外源性凝血途径存在障碍,如凝血因子缺乏或抑制物存在等;而PT的缩短则可能表明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存在血栓性疾病的风险。 APTT是反映内源性凝血途径的敏感指标。内源性凝血途径是在血管壁受损或血液与异物接触时启动的。APTT的延长可能提示内源性凝血因子缺乏或存在抑制物,如血友病患者的凝血因子Ⅷ、Ⅸ缺乏,或存在狼疮抗凝物等;而APTT的缩短则可能意味着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容易形成血栓。 TT主要用于反映血液中纤维蛋白原转化为纤维蛋白的时间。纤维蛋白原是一种可溶性蛋白质,在凝血过程中被凝血酶转化为不溶性的纤维蛋白,从而参与血栓的形成。TT的延长可能表明存在低纤维蛋白原血症、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白血病及抗凝药物干扰等情况;而TT的缩短则通常没有明确的临床意义。 FIB是血液中纤维蛋白原的含量指标,也是凝血过程中的重要物质。它的含量直接影响到血液的凝固能力。FIB的增高可能意味着急性心肌梗死、恶性肿瘤等疾病的存在;而FIB的降低则可能导致出血倾向,如肝病等。 凝血四项的检测在临床实践中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它们不仅可以帮助医生及时发现血液系统疾病,如血友病、凝血因子缺乏症等,还可以作为手术前的常规检查项目,以避免手术过程中因凝血功能异常而引发的大出血等问题。此外,凝血四项还常用于监测口服抗凝剂的用量,确保患者用药安全有效。 需要注意的是,凝血四项的检测结果受多种因素影响,如年龄、性别、药物使用等。因此,在解读凝血四项检测报告时,医生应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综合分析,避免片面解读导致误诊或漏诊。同时,采血过程、样本处理以及检测设备的准确性也会对结果产生影响,因此应严格控制这些因素以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作者供职于广东省深圳市罗湖区人民医院医学检验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