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查看  第一版:要闻
PDF版查看  第二版:综合新闻
PDF版查看  第三版:临床荟萃
PDF版查看  第四版:特别报道
PDF版查看  第五版:中医药周刊
PDF版查看  第六版:中医药周刊·视界
PDF版查看  第七版:中医药周刊·临证
PDF版查看  第八版:中医药周刊·杏林
 
第八版:中医药周刊·杏林
 上一版  
补肾固精益智仁
祛除湿气有妙招
养生食谱
“铁胆御史”的医学名著——《明医杂著》
大明宗室周定王 潜心医药救灾荒
1
11 1 2024年9月3日 星期二 目录导航 1
 上一期   下一期 
1
  祛除湿气有妙招
 

□尹国有 刘仿访

 

   在日常生活中,有一些人不仅体型偏胖,还总感觉身体困乏、没有精神、不愿活动、腹部胀满、口中黏腻、吃饭不香、大便稀溏等,女性朋友还常伴有白带量多。这种情况,从中医的角度来说,是人体湿气缠身造成的。
    中医认为,脾主运化,能够运化水谷和水液,是消化、吸收和排泄的总调度。饮食不节、贪食生冷食物、思虑劳倦等诸多因素,会损伤脾胃,使脾失健运、湿浊内生,从而出现湿气重的情况。
    元代医学家朱丹溪说:“肥人多湿。”俗话说:“十个胖子九个虚。”这里的“虚”,就是指脾虚。脾虚湿气重的人体型多偏胖。人体湿气重,湿气缠身,则身体困乏、没有精神、不愿活动;脾虚纳运失常,则腹部胀满、口中黏腻、吃饭不香、大便稀溏;湿浊下趋,则女性白带量多。
    调养湿气缠身引起的身体不适,应在健脾祛湿上下功夫。患者要注意日常生活调养,加强运动,坚持合理饮食;同时,还可以艾灸足三里穴、脾俞穴、丰隆穴,服用茯苓及以茯苓为主要原料的食疗方。
日常生活调养
    湿气缠身,与天气炎热、雨水多、湿气重,以及贪食生冷食物、摄入过多油腻食物等密切相关。患者应注意日常生活调养,保持规律化的生活起居。坚持合理饮食,是预防和调养湿气缠身,消除身体困乏的重要措施。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要尽量减少暴露在潮湿的环境中。下雨天,人们应尽量减少外出,避免淋雨涉水,不要穿潮湿的衣服,盖潮湿的被子,衣服、被褥要保持干燥。室内要保持空气流通,让流通的空气带走湿气,必要时可打开空调、风扇祛湿。
    坚持适度运动,除了能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还是很好的祛湿方法。因此,人们应坚持每天进行适度运动。
    在饮食的选择上,人们应以清淡、易消化为原则,可适当多吃具有健脾祛湿、温中散寒、健脾养胃作用的食物(如苋菜、白扁豆、冬瓜、薏苡仁、生姜、赤小豆等),尽量少吃甜腻及生冷食物,尤其要戒烟限酒。
艾灸调养
    足三里穴,位于小腿外侧,髌韧带外侧凹陷直下3寸(同身寸,下同),胫骨与腓骨之间,胫骨一横指处。足三里穴是足阳明胃经的主要穴位之一,具有强壮的作用,乃保健要穴。坚持艾灸足三里穴,可以理脾胃、调气血、助消化、补虚弱、强肾气,具有温中散寒、健运脾阳、补肾益精、益气养气、补血养血、扶正培元、防病健身、抗衰延年等作用,适合调养湿气缠身引起的身体困乏。
    阴陵泉穴,位于小腿内侧,胫骨内侧髁下缘与胫骨内侧缘之间的凹陷中。经常艾灸阴陵泉穴,能健脾祛湿、理气活血、温中消肿、通经活络,常用于调理腹痛、腹胀、泄泻、呕吐、水肿、膝关节炎、下肢麻痹、急性胃肠炎等。
    脾俞穴,位于第11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具有健脾益气、和胃止痛、清热利湿,以及解除肢体疲乏无力和背部酸痛等功效。经常艾灸脾俞穴,可以提升脾的功能。脾俞穴不仅是脾胃重要的保健穴位和常用的养生穴位,还是治疗胃肠疾病的要穴,能帮助患者治疗胃肠疾病及多种疑难杂症。对脾虚湿阻、湿气缠身的患者来说,艾灸脾俞穴具有很好的调养效果。
    丰隆穴,位于小腿外侧,外踝尖上8寸,条口穴外,距胫骨前缘二横指(中指)处。丰隆穴虽然属足阳明胃经,但是又联络脾经,可以调理脾胃两大脏腑的功能,有很好的祛湿祛痰效果,能健脾祛湿化痰、和胃降逆,是健脾祛湿的要穴。丰隆穴,还可以用于调理头痛、咳嗽、痰多、胸闷、眩晕、便秘等证。艾灸丰隆穴,对脾虚湿阻、湿气缠身引起的身体困乏者来说是十分有益的。
    综合应用足三里穴、阴陵泉穴、脾俞穴、丰隆穴,能温中化湿、燥湿运脾、醒脾开胃,祛除体内湿气,有效缓解脾虚湿阻、湿气缠身引起的身体不适。艾灸时,通常采取温和灸的方法,操作时取一支艾条,将艾条的一端点燃,对准施灸的穴位,在距皮肤2厘米~3厘米处进行回旋移动熏灸,以施灸部位皮肤有温热感为度,通常每次每穴熏灸5分钟~10分钟,每天熏灸1次~2次。
茯苓调养
    茯苓为多孔菌科真菌茯苓的干燥菌核。中医认为,茯苓味甘、淡,性平,具有健脾补中、利水渗湿、宁心安神的功效。凡脾虚湿困或脾胃虚弱引起的食少纳呆,倦怠乏力,痰饮、泄泻,水湿内停所致的小便不利、水肿胀满,以及心脾两虚、心血不足、心神失养引起的惊悸失眠等,茯苓皆为必用之品。
    茯苓不仅是健脾补中、利水渗湿的良药,还是常用的养生保健食品。对脾虚湿阻、湿气缠身引起的身体困乏者来说,坚持食用茯苓,能健脾益气、化湿利水、醒脾和中,改善腹部胀满、口中黏腻、大便稀溏,增进食欲,消除身体困乏。
    茯苓除了可以组成汤剂用于治疗疾病外,还常制成食疗方。想要调理脾虚湿阻、湿气缠身引起的身体困乏,可以将茯苓磨面制成茯苓面条、茯苓饼,或者制成茯苓粥、山药茯苓煎饼等食疗方。
    茯苓粥 材料:茯苓50克,粳米100克。做法:将茯苓研末备用,粳米淘洗干净放入锅中,加入适量清水;粳米煮至半熟后,再加入茯苓末,继续煮至米熟粥成即可。用法:每天2次,分早晚温热服食。
    茯苓红枣粥 材料:茯苓粉12克,粳米100克,红枣10枚。做法:将红枣、粳米洗净,与茯苓粉一同放入锅中,加入适量清水,小火煮至米熟粥成即可。用法:每天2次,分早晚温热服食。
    山药茯苓煎饼 材料:山药粉、茯苓粉各200克,面粉300克,盐、油适量。做法:将山药粉、茯苓粉与面粉混匀,放入适量盐,加适量清水调成糊状;锅内放入适量油,倒入面糊,煎熟即成。用法:早餐、晚餐食用。
     (作者供职于河南省遂平县人民医院)

 

 
2008-2012 YYWSB.COM All Right Reserved
医药卫生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