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查看  第一版:要闻
PDF版查看  第二版:综合新闻
PDF版查看  第三版:临床荟萃
PDF版查看  第四版:特别报道
PDF版查看  第五版:中医药周刊
PDF版查看  第六版:中医药周刊·视界
PDF版查看  第七版:中医药周刊·临证
PDF版查看  第八版:中医药周刊·杏林
 
第六版:中医药周刊·视界
 上一版    下一版  
中医学中的五行学说(下)
从药理分析看“对药”治疗痛证的规律
中药贴敷涌泉穴的内病外治思路
浅谈胆囊炎的辨证论治
征 稿
1
11 1 2024年9月3日 星期二 目录导航 1
 上一期   下一期 
1
  浅谈胆囊炎的辨证论治
 


□刘洪峰 冯佳丽

胆囊炎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是胆囊持续的、反复发作的炎症过程,临床表现为右上腹隐痛,或伴右肩背部放射隐痛不适,可伴恶心、呕吐、嗳气、泛酸等消化道症状。胆囊炎具有病程较长、迁延难愈等临床特征,临床多予抗感染等保守治疗,然而不良反应较多,以及抗生素滥用使患者易出现耐药性。
《黄帝内经》最早提及“胆胀病”病名。《黄帝内经·灵枢·胀论》曰:“胆胀者,胁下痛胀,口中苦,善叹息。”本病属于中医学“胁痛”“痞满”等范畴。本病病位在胆,与肝脏、脾脏、胃关系密切。
中医药学认为,胆囊炎的病机为气滞、湿热、虫积等阻滞于内,致使肝胆失于疏泄。肝位居胁下,其经脉布于两胁,又胆附于肝,与肝互为表里,其脉亦循于肝,故胁痛常责之于肝胆。因此,胆气疏泄不利可直接影响各脏腑特别是脾胃功能活动,而见恶心、呕吐、嗳气、腹胀等症状。
笔者根据病因病机,四诊合参,并结合自己多年的临床经验,将本病分为肝气郁结、湿热蕴结、肝郁脾虚、瘀血阻络4种证型。胆为中清之腑,以通降为本,“痛则不通”“通则不痛”,故通腑利胆为治疗大法。然而本病病程长、病势缠绵,常伤阴耗气。因此,在通利的同时,应该兼顾阴血,使利而不伤,刚柔并举。
肝气郁结型
本证常由精神刺激诱发或加重。症见情志抑郁或心烦易怒、胁肋胀痛、走窜不定、脘闷不舒、善太息、暖气频频,连及上腹或肩背部,舌淡苔白或白腻,脉弦紧。治宜疏肝理气、解郁利胆。基础方选用柴胡疏肝散加减:柴胡,疏肝理气解郁;枳实、香附、陈皮,理气除胀;白芍、甘草,止痛行气;川楝子、元胡,活血理气止痛。若伴胁痛、肠鸣、腹泻者,为肝气横逆、脾失健运之证,酌加健脾止泻的白术、茯苓、泽泻、薏苡仁;若伴有恶心呕吐者,为肝胃不和、胃失和降,可加清半夏、陈皮、生姜等。
湿热蕴结型
本证常由过食辛辣肥甘之物,湿热内生或感受湿热之邪所致。症见脘腹胀痛、口干口苦、厌食油腻、呕吐恶心、食少纳呆、嗳腐吞酸,大便秘结、小便黄赤,舌红苔黄而腻,脉弦滑数。治宜清热化湿、疏肝利胆。基础方选用龙胆泻肝汤加减:龙胆草、栀子、黄芩,清肝泻火;柴胡,疏肝理气解郁;白芍、甘草,柔肝止痛;大黄,泻热通便;清半夏、枳实、薏苡仁,燥湿化痰健脾;泽泻、车前子,清利湿热。若白睛发黄、尿黄、发热口渴者,可加茵陈、黄檗,以清热袪湿退黄。
脾虚肝郁型
本证常由病程日久,或久用攻伐,耗气伤阴,损伤肝脾所致。症见胁肋隐痛,时轻时重,恼怒、抑郁时尤甚,脘腹胀闷不舒、食少纳呆、腹胀肠鸣、大便溏薄、舌淡胖大或有齿痕,脉弦细或弦缓无力。治宜健脾疏肝。基础方选用痛泻要方加减:白术、茯苓,健脾燥湿利水;白芍,柔肝止痛;防风,胜湿止痛;陈皮、木香、砂仁,疏肝理气;山药,益气养阴健脾。
瘀血阻络型
本证常由肝气郁滞,经久不愈,而致胆汁瘀积、血行不畅。症见右胁刺痛、固定不移、触按尤甚,脘腹胀满、口苦咽干、食欲不振、大便秘结,舌紫黯或有瘀点脉弦。治宜活血化瘀通络、疏肝利胆。基础方选用血府逐瘀汤加减:柴胡、枳实,行气宽胸;郁金、川芎、桃仁、红花、当归,活血化瘀、行气止痛;赤芍,清热凉血、祛瘀止痛;山楂、鸡内金,消食化积、活血散瘀;甘草,缓急止痛,调和诸药。
通过多年的临床实践和总结,笔者在治疗胆囊炎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取得了确切疗效。胆囊炎各个证型可以相互转化,肝郁胁痛如治疗不当,日久气滞血瘀,可以转化为瘀血胁痛。同时,病程较长,加之社会生活压力的增大,以及饮食的不规律,胆囊炎易复发。因此,我们应重视饮食调理以及情绪调节,不可过食辛辣肥甘之物,严格控制脂肪和胆固醇的摄入量,不可饮酒及进食辛辣食物。注意情志调摄,精神愉快,情绪稳定,气机条达均有利于本病的防治。除药物治疗外,配合针灸、贴敷等中医特色疗法效果更佳。
 (作者供职于河南省郑州市金水区总医院)

 
2008-2012 YYWSB.COM All Right Reserved
医药卫生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