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查看  第一版:要闻
PDF版查看  第二版:综合新闻
PDF版查看  第三版:临床荟萃
PDF版查看  第四版:特别报道
PDF版查看  第五版:中医药周刊
PDF版查看  第六版:中医药周刊·视界
PDF版查看  第七版:中医药周刊·临证
PDF版查看  第八版:中医药周刊·杏林
 
第六版:中医药周刊·视界
 上一版    下一版  
中医学中的五行学说(下)
从药理分析看“对药”治疗痛证的规律
中药贴敷涌泉穴的内病外治思路
浅谈胆囊炎的辨证论治
征 稿
1
11 1 2024年9月3日 星期二 目录导航 1
 上一期   下一期 
1
  从药理分析看“对药”治疗痛证的规律
 


□亓国锋

韦绪性是第五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临床经验丰富,擅长运用“对药”分期论治痛证。笔者有幸作为学术继承人,跟随韦绪性学习中医药理论知识与辨治方法。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笔者深感,侍诊时除了勤奋学习外,还应掌握诊治疾病的要点,能够紧跟老师的节奏、思路等。现将韦绪性诊治痛证的经验撷要如下。
“对药”又称药对,是中医临证常用的相对固定的两味中药的配伍组合,也是中药配伍的基本形式。“对药”的组成有一定的规律,如寒热相配、升降相伍、散收相合、动静合用及相互协助增强药力等。历代医学家都很重视“对药”的运用,比如医圣张仲景创立的经方中,约有40首方剂由两味药组成,可见“对药”之重要。本文所介绍之“对药”,皆为临床所验证。

三棱、莪术

单味功用
三棱味苦、辛,性平,归肝经、脾经。本品味苦开泄,行散力猛,既入血分,又入气分,长于破血行气止痛、消积散结,用于血滞经闭或产后瘀滞腹痛、癥瘕积聚,以及食积饱胀气滞、腹痛较甚之证,尤多用于治疗气血凝结所致的腹部肿块。现代药理研究结果表明,三棱能改善血液流变性,具有抗凝血、抗血栓、抗癌作用。
莪术味苦、辛,性温,归肝经、脾经。本品温通之力较大,功专行气破血、消积散结,用于治疗血瘀气滞所致的癥瘕积聚、心腹胀痛、血滞经闭、产后瘀阻等,又能治疗饮食积滞、胸腹满闷作痛、跌打肿痛等。现代药理研究结果表明,莪术油可增强细胞的免疫原性,从而起到抗肿瘤作用。
配伍功用
三棱味苦能降泄,为强有力的破血行气药,长于破血中之气,为血中气药,以破血消积;莪术辛温行散,苦温降泄,为气中血药,善破气中之血,以破气消积。二药合用,气血兼顾,活血化瘀,行气止痛,化积消癥力彰,主治瘀血癥瘕诸证。《医学衷中参西录》云:“三棱,气味俱淡,微有辛意。莪术,味微苦,气微香,亦微有辛意。性皆微温,为化瘀血之要药……若细核二药之区别,化血之力三棱优于莪术,理气之力莪术优于三棱。”
用药心得
三棱、莪术配伍使用,出自《经验良方》中的三棱丸,用于治疗血滞经闭腹痛。临床上以此二药配伍,可治疗气血瘀滞诸痛、癥瘕等。由于二药皆入肝经,既能活血,又能行气,故尤以治疗胁痛为常用。胁痛病程较短者,三棱、莪术与四逆散合用,则柔肝理气、活血止痛之力倍增;病程较长者,或胁下有癥块,三棱、莪术与逍遥散相配,以补消兼施;胁下癥块坚硬、正气大伤者,三棱、莪术与四君子汤相伍,以健脾益气,复加醋鳖甲以软坚消积;兼湿热者,三棱、莪术合用茵陈蒿汤,以清肝利胆。治疗风湿痹痛时,三棱、莪术合用片姜黄,该药味辛、苦,性温,辛散温通苦泄,入肝经、脾经,既能入血分活血祛瘀,又能入气分行散滞气,以活血行气止痛。治疗妇科癥瘕,三棱、莪术与桂枝茯苓丸合用,“每收消癥止痛之效”。
张锡纯有“三棱、莪术,若治陡然腹胁疼痛,由于气血凝滞者,可单用三棱、莪术,不必以补药佐之;若治瘀血积久过坚者,原非数剂所能愈,必以补药佐之,方能久服无弊”之训,但三棱、莪术毕竟属于破血行气之品,易于耗气伤正,临床可视病程之长短,体质之强弱,适当配伍健脾益气药,俾攻伐而不伤正,补气以助气血畅行。
(作者供职于安阳职业技术学院,本文由全国名老中医韦绪性指导)

 
2008-2012 YYWSB.COM All Right Reserved
医药卫生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