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 晶
脾动脉瘤是脾动脉扩张形成的动脉瘤。根据瘤体部位,可分为3种类型:瘤体位于脾动脉主干、距离脾脏>5厘米为远离脾门型;瘤体位于脾门处为近脾门型;介于两者之间者为中间型。大多数脾动脉瘤单发,且起病隐匿,不易诊断,占内脏动脉瘤的60%。脾动脉瘤逐渐发展可侵犯邻近脏器,引起一系列并发症,甚至自发破裂,后果严重。一般认为,该病与动脉壁结构异常和内分泌水平改变有关。其常见病因为动脉粥样硬化、脾动脉纤维肌性发育不良、多次妊娠、门静脉高压、急慢性胰腺炎等。 少数患者以左上腹部疼痛为主要症状。5%的患者在瘤体破裂前常有较明显的先驱症状:间歇性左季肋区或左上腹部疼痛,疼痛可放射至肩背部,还伴有左肩疼痛。由于瘤体在破裂前突然增大,患者甚至会表现为左肩或右上腹部疼痛,从而被误诊为胆囊炎。 脾动脉瘤主要的风险是瘤体破裂引起大出血,死亡率高达35%~50%;或瘤体内形成血栓,血栓脱落导致远端动脉栓塞,可造成相应动脉供应区域部分脾梗死。因此,脾动脉瘤一旦确诊,大多需要积极治疗。治疗方法有以下两种: 1.腔内介入治疗:包括载瘤动脉栓塞术、腔内支架隔绝术等。腔内介入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开放手术。 2.传统手术治疗:手术方法根据肿瘤的部位、大小、局部解剖条件、侧支循环及原发病等具体情况而定。常用的手术方法有动脉瘤切除术和动脉端端吻合术;动脉瘤切除术和自体静脉移植术;动脉瘤切除术和动脉结扎术;动脉瘤切除术和动脉壁修补术。
病例分析 一位67岁的男性患者,8天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较剧烈的腹痛症状,无发热,无恶心、呕吐,无心慌、胸闷,无腹泻,到当地医院做检查。根据检查结果,医生考虑患者患了脾动脉瘤,明确诊断后,为其进行了腹腔干动脉、脾动脉造影+脾动脉栓塞术。
护理措施
术前观察及护理要点 心理护理:脾动脉瘤最危险的并发症为瘤体破裂。脾动脉瘤破裂较少见,破裂率为3%~10%,一旦发生破裂,死亡率可达35%~50%。因此,护理人员术前应向患者科普脾动脉瘤的相关知识,使患者了解脾动脉瘤破裂的危险性及预防脾动脉瘤破裂的方法;叮嘱患者术前预防感冒,避免咳嗽增加腹压,引起脾动脉瘤破裂;告知患者及其家属介入治疗的必要性、安全性及术中可能出现的情况、治疗后可能出现的反应,使患者有充分的准备。 病情观察:术前,护理人员要预防脾动脉瘤破裂,指导患者卧床休息,定时为患者测量血压;对于有高血压病史的患者,遵医嘱给予口服降压药治疗,保持患者血压平稳,顺利度过围手术期;评估患者外周静脉血管情况,床头备氧气,准备好各种急救物品。如果患者有腹痛症状,提示有破裂风险,常需要进行急诊手术。 饮食护理:指导患者摄入高热量、优质蛋白、低脂、少渣、易消化软食,并遵循少食多餐的饮食原则。 术前准备:术前常规检查血液指标,进行心电图、胸片等检查,术前备皮,指导患者进行卧位翻身训练、排便训练,术前禁饮食。仔细询问药物过敏史,做好药物过敏试验。
术后观察及护理要点 严密监测生命体征:术后,护理人员仍要密切观察患者的血压变化。 体位与活动:进行腔内治疗后,患者需要卧床24小时,护理人员可用盐袋压迫穿刺处4小时,并指导患者翻身、进行双足伸屈运动,防止下肢静脉血栓发生。 观察:观察患者穿刺侧下肢的足背动脉搏动及皮温情况,若皮温降低或足背动脉搏动不明显或消失,说明压迫力度过大,影响动脉血流,容易造成肢体缺血甚至坏死。严密观察患者的腹部体征,观察穿刺口敷料有无渗血、渗液情况。部分脾动脉栓塞术后,脾脏部分组织缺血,会引起组织变性、坏死,坏死物质被吸收后会引起吸收热,且发生硬化的肝脏对来自肠道门静脉血中的细菌灭活能力降低,容易出现菌血症。细菌可被脾阻留,然后容易在变性、坏死的脾脏组织中繁殖,从而出现发热。因此,护理人员应密切观察术后出现的发热情况。如果患者有发热情况,及时进行物理降温,必要时按医嘱给予药物处理。 疼痛的护理:护理人员应对患者及其家属做好有关疼痛的宣教工作,包括对疼痛症状的认识、评估疼痛的程度。如果患者出现疼痛,护理人员可根据医嘱给予有效的镇痛措施,并做好用药后评估。 饮食护理:指导患者补充高维生素、高蛋白质、清淡易消化的食物。 用药护理:覆膜支架植入术后,患者可应用抗凝及抗血小板药物治疗,包括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进食后患者加用阿司匹林、硫酸氢氯吡格雷,以预防血栓形成,改善血供情况。用药期间,护理人员要严密监测患者的凝血时间,观察患者全身有无出血点、鼻出血、牙龈出血以及有无血尿、黑粪等症状,一旦发现,及时通知医生调整抗凝和抗血小板药物用法和用量。栓塞术后,对部分患者预防性应用抗生素,对发热、疼痛、恶心、呕吐等进行对症处理。
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 脾梗死或脾脓肿:是脾动脉栓塞术后常见的并发症。发生脾梗死病例的瘤体多位于脾动脉远端,发生率在30%以下,大多可经非手术治疗或通过侧支代偿而恢复。 血栓形成:也是术后较常见的并发症,主要与血管内膜损伤、吻合口狭窄、移植血管受压、血流缓慢和血液高凝状况等有关。术后根据手术方式要求,给予相应抗凝及抗血小板药物治疗。 出血:多与抗凝药物使用有关。术后,护理人员应严密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伤口敷料是否有渗血等情况,尽早发现出血征象。 感染:感染可引起血管移植失败,如吻合口闭塞或破裂出血、切口不愈合、局部脓肿等。 术后护理时,要严格遵循无菌原则,术后遵医嘱合理应用抗生素。 吻合口破裂和假性动脉瘤:常由吻合口的动脉壁过于薄弱、人工血管口径不匹配、吻合技术不好等原因造成。术后,护理人员要密切观察患者有无腹部不适、腹部疼痛等表现,若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进行处理。 肝功能损害:主要与坏死物质吸收、门静脉血流减少等有关。术后,护理人员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神经精神症状,及早发现肝性脑病前驱症状。
出院指导
生活及饮食指导:护理人员要叮嘱患者控制血压、血糖,预防感冒,避免身体免疫力下降,同时指导患者进行适当活动,注意休息,饮食规律,养成良好的工作和生活习惯。 定期随访:护理人员要叮嘱患者出院后3个月、6个月、1年到医院复诊。
临床护理问题解析
该患者术后腹痛,护理人员需要采取哪些护理措施? 1.加强巡视,主动倾听患者的诉说,排除患者因体位制动引起的疼痛。如果是肢体制动引起的不适,术后8小时在穿刺周围无肿胀、敷料清洁、无渗出的情况下,协助患者翻身,按摩受压部位,让患者感到舒适。如果出现血压下降、腹部疼痛加重,要及时告知主治医生排除再破裂的可能。 2.详细询问患者疼痛的部位、性质,观察患者的情绪,根据患者的描述,应用疼痛数字评分法进行评估,并进行追踪式评分,必要时告知主管医生,遵医嘱应用镇痛药物,并严密观察用药效果。 3.为患者播放轻音乐,转移其注意力,稳定其情绪。 (作者供职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