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查看  第一版:时事要闻
PDF版查看  第二版:综合新闻
PDF版查看  第三版:临床荟萃
PDF版查看  第四版:天使之声
PDF版查看  第五版:综合新闻
PDF版查看  第六版:基层视角
PDF版查看  第七版:乡医课堂
PDF版查看  第八版:卫生文化
 
第七版:乡医课堂
 上一版    下一版  
胃食管反流病的诊断和治疗
每周一练
如何正确判断和处理踝关节扭伤
中医辨治扁平疣
丙磺舒的用药注意事项
1
11 1 2024年8月29日 星期四 目录导航 1
 上一期   下一期 
1
  胃食管反流病的诊断和治疗
 

   胃食管反流病(GERD)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该病是由于胃内容物反流至食管、咽喉、口腔或肺部引起的一系列症状和并发症。

   胃食管反流病是指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胃灼热、泛酸等症状,以及反流导致的食管黏膜损伤,或咽部、喉部、气道等食管外组织损害。根据内镜下表现,胃食管反流病可分为非糜烂性反流病(NERD)、糜烂性食管炎(EE)和Barrett(巴雷特音译)食管(BE)这3种类型。
常见病因
    下食管括约肌功能障碍 下食管括约肌(LES)是食管和胃之间的一道“阀门”。在正常情况下,LES在吞咽时松弛,允许食物进入胃内;其余时间保持紧张状态,预防胃内容物反流。当LES压力降低、LES一过性松弛频繁或LES解剖结构异常时,容易诱发胃食管反流病。
    食管清除能力下降 食管经过自身蠕动和唾液冲洗的作用,可以清除反流至食管内的胃内容物。当食管蠕动功能减弱或唾液分泌减少时,食管清除反流物的能力就会下降,增加了胃食管反流病的发病风险。
    胃排空延迟 胃排空延迟使得胃内压力升高,容易导致胃内容物反流。常见的引起胃排空延迟的原因,包括胃轻瘫、幽门梗阻、糖尿病性胃轻瘫等。
    胃酸和胃蛋白酶分泌过多 胃酸和胃蛋白酶是胃内的主要消化液。当胃酸和胃蛋白酶分泌过多时,反流物对食管黏膜的损伤作用增强,容易引起胃食管反流病。
    其他因素 肥胖、妊娠、吸烟、饮酒、高脂饮食、药物(如钙通道阻滞剂、地西泮等)、精神心理因素(如焦虑、抑郁)等也可能导致胃食管反流病。
临床特点
    典型症状
    胃灼热:胃灼热是指胸骨后或上腹部有烧灼感,通常在餐后1小时左右出现,平卧、弯腰或腹压增高时加重。胃灼热是胃食管反流病常见的症状之一,发病机制与反流物刺激食管黏膜内的神经末梢有关。
    泛酸:泛酸是指胃内容物(包括胃酸、胃蛋白酶、胆汁等)反流至口腔或咽部,患者可感觉到口中有酸味或苦味。泛酸多发生在餐后、平卧或弯腰时。
    不典型症状
    胸痛:部分胃食管反流病患者可出现胸痛,疼痛性质分为烧灼样、针刺样或压榨样,疼痛可放射至背部、肩部、颈部等,容易与心绞痛混淆。
    吞咽困难:吞咽困难可为间歇性或持续性,轻者表现为吞咽时有异物感或梗阻感,重者可出现吞咽疼痛、食物滞留感,甚至无法吞咽。吞咽困难的发生与食管炎症、痉挛或狭窄有关。
    声音嘶哑:反流物刺激喉部可导致声带水肿、炎症,引起声音嘶哑,甚至失声。
    咳嗽、哮喘:反流物吸入气管和肺部,可引起咳嗽、咯痰、喘息等呼吸道症状,严重者可导致哮喘发作、肺间质纤维化等。
    并发症
    食管狭窄:长期反复的食管炎症和溃疡可导致食管瘢痕形成,引起食管狭窄,患者可出现吞咽困难逐渐加重。
    Barrett食管:Barrett食管是指食管下段的鳞状上皮被柱状上皮替代,是一种癌前病变,与胃食管反流病密切相关。
    上消化道出血:严重的食管炎症和溃疡可导致食管黏膜血管破裂出血,表现为呕血、黑便等。
诊断思路
    症状评估 详细询问患者的症状特点、发作频率、加重和缓解因素等,对于诊断胃食管泛流病具有重要意义。胃灼热和泛酸是胃食管反流病的典型症状,但部分患者可能仅表现为不典型症状,如胸痛、咳嗽、哮喘等,容易误诊。
    内镜检查 内镜检查是诊断胃食管反流病的重要方法之一,可以直接观察食管黏膜的形态、色泽、有无糜烂、溃疡、Barrett食管等病变。对于有典型症状的患者,内镜检查结果为阴性,并不能排除胃食管反流病的诊断,此时需要结合其他检查方法。
    24小时食管pH(酸碱度)值监测 24小时食管pH值监测可以连续监测食管内pH值的变化,了解反流的次数、时间、程度等,对于诊断胃食管反流病(尤其是非糜烂性反流病)具有重要价值。
    食管阻抗-pH值监测 食管阻抗-pH值监测可以同时监测食管内的pH值和阻抗变化,能够区分酸反流、非酸反流和气体反流,对于诊断复杂的胃食管反流病具有重要意义。
    食管测压 食管测压可以测定食管下括约肌的压力、长度、松弛功能,以及食管的蠕动功能,有助于评估食管动力障碍在胃食管反流病发病中的作用。
    质子泵抑制剂(PPI)试验 对于有典型胃灼热和泛酸症状的患者,如果内镜检查结果为阴性,可以进行PPI试验。患者口服标准剂量的PPI(如奥美拉唑20毫克,每天2次),治疗1周~2周,如果症状明显缓解,可诊断为胃食管反流病。
治疗方法
    一般治疗
    改变生活方式:改变生活方式是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基础,包括抬高床头15厘米~20厘米,睡前3小时不再进食,避免摄入高脂肪、巧克力、咖啡、浓茶等食物,戒烟戒酒,避免暴饮暴食,控制体重等。
    调整饮食:饮食应以清淡、易消化为主,减少辛辣、刺激性食物的摄入量,避免食用过酸、过甜、过冷、过热的食物。
    药物治疗
    抑酸剂:PPI是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首选药物,如奥美拉唑、兰索拉唑、泮托拉唑等。PPI可以抑制胃酸分泌,迅速缓解症状,促进食管黏膜愈合。一般推荐标准剂量,每天1次~2次,疗程4周~8周。对于重度食管炎或合并Barrett食管的患者,疗程可适当延长。
    H2受体拮抗剂(H2RA),如西咪替丁、雷尼替丁、法莫替丁等。H2RA可以抑制胃酸分泌,但效果不如PPI,适用于症状较轻或夜间症状明显的患者。
    促胃肠动力药物:促胃肠动力药物可以增强胃肠道蠕动、促进胃排空、减少反流,如多潘立酮、莫沙必利、伊托必利等。对于伴有胃排空延迟的患者,可联合使用促胃肠动力药和抑酸剂。
    黏膜保护剂:黏膜保护剂可以覆盖在食管黏膜表面,形成一层保护膜,减弱反流物对食管黏膜的损伤,如硫糖铝、枸橼酸铋钾等。
    内镜治疗 内镜治疗适用于药物治疗无效或不愿长期服药的患者,包括内镜下射频治疗、内镜下注射治疗、内镜下胃底折叠术等。内镜治疗的疗效因人而异,需要严格掌握适应证。
    外科手术治疗 外科手术治疗主要用于严重的胃食管反流病患者,如合并食管裂孔疝、药物治疗和内镜治疗无效、出现严重并发症等。常用的手术方式为腹腔镜下胃底折叠术。
预防措施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避免暴饮暴食,减少摄入高脂肪、辛辣、刺激性食物,以及戒烟戒酒,控制体重,避免过度劳累和精神紧张。
    避免腹压增高 积极治疗咳嗽、便秘等导致腹压增高的疾病,避免穿紧身衣物、过度弯腰、下蹲。
    定期体检 对于有胃食管反流病家族史、肥胖、吸烟、饮酒等高危因素的人群,应定期进行体检,以便早期发现和治疗胃食管反流病。
    胃食管反流病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临床症状多样,容易发生误诊和漏诊。诊断胃食管反流病,需要综合运用症状、内镜检查、24小时食管pH值监测等方法。对于胃食管反流病,应采取综合治疗措施,包括改变生活方式、药物治疗、内镜治疗和外科手术治疗等。
    预防胃食管反流病,需要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避免危险因素。有效防治胃食管反流病,可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减少并发症。
    (河南省卫生健康委基层卫生处供稿)

 

 
2008-2012 YYWSB.COM All Right Reserved
医药卫生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