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法新
辨证拟方汤剂为先 辨证论治是中医药学的精髓、治疗的准绳。能否辨证论治,是诊疗成败的关键。汤剂是辨证拟方、权变灵活、量身定做,独具“力大功专、汤者荡也”之功,无可替代。笔者在临证中依据“辨证论治十法”,完成辨证论治流程,辨证拟方,汤剂为先,或配伍成药、制剂,或汤剂整体调理见轻、向愈时,辨证拟方,小料加工制剂,以方便患者、巩固疗效,令医患满意,体现中医用药特色优势。 小方制剂 精品配伍 所谓小方,专指历代名医经验结晶之单方、“对药”、三味小方组成,具配伍功能的小方。笔者在左金丸等验方的启发下,总结并收集历代医学家小方应用经验,发现凡方中具有芳香、名贵、细品之药,研碎另包,皆为另煎、另炖、烊化、冲服、先煎、后下之用。其目的都是为节省资源,提高疗效,服用便捷。明代医学家缪希雍在《炮制大法》中说:“凡用砂仁、豆蔻、丁香之类,皆须打碎,迟后入药煎数沸则起。”受此启发,笔者按临床需要、用药习惯,选取其中凡具配伍优势、减毒增效的单方、“对药”、三味小方,芳香挥发、传统冲服、名贵细品、参胶蒸炖、味苦难服、热敏、有毒、刺激、腐蚀性药物结合现代科技,遵古炮制,精心制成丸、散、膏、丹、颗粒、胶囊以及酊剂、贴膜等内服或外用制剂,名曰“炮制精品”,亦称小方制剂,将其广泛应用干临床,并与汤剂、多种制剂、中成药配伍,大大方便临床用药。 与汤剂配伍应用 炮制精品作为汤剂辨证配伍加减的单元材料,可免煎,随汤剂吞服或外用。具有免煎吞服的优点,免除煎煮过程中的损耗和不便;服用便捷;服用剂量减少,节省资源,降低成本;具配伍功能的小方制剂,可减毒增效;味苦、热敏、刺激性药物精制吞服,免于苦口、刺激,降低损耗;便于内外合治。 与中成药配伍应用 中成药虽然简捷方便,但是机械局限,不能辨证加减;利用小方制剂“船小好调头”的优势,在辨证应用中成药时,可选择性与炮制精品自由配伍,弥补中成药在辨证应用方面的缺憾和不足。 与验方制剂配伍应用 院内制剂、验方制剂,也等同中成药,临证应用时也不都是完全对证,亦有局限,常以炮制精品配伍,弥补其不足。 相互配伍应用 满足某些不便(愿)服汤剂者,可依据辨证论治原则,优选1种~2种或2种~3种炮制精品合服,既可充分体现中成药“简、便、验、廉”的优点,又具复方汤剂辨证加减、配伍的灵活性,超越中成药局限,方便临床用药。 这一切都大大方便中医药的临床应用,节省资源,方便患者,凸显中医辨证论治的用药特色。 “煮散”“服散” 值得推广 “煮散”是汤剂发展的必然,萌芽于汉代,形成于唐代,盛行于宋代,在金代、元代议而衰败,至明代、清代饮片形成入煎取汤以代之。“煮散”之所以由发展到盛行300多年,自有其道理。唐代、宋代社会繁荣,人口增加,医学发达,用药量大增,产销矛盾突出,故“煮散”形成。因“煮散”具有省药、节时、高效、速效、方便、快捷之优点,既具有科学内涵,又符合当时社会背景和医疗需求,也适用今天中医大发展的需要,可谓“科学用药黄金时期”。当代名医大家任应秋、蒲辅周等,皆善用“煮散”法屡起沉疴。故李兴培教授近年呼吁“应当尽快推广‘煮散’剂型”。笔者非常赞成,临证常用“煮散”,并改汤剂粉碎为粗粒入煎。“煮散”优点:煎煮方便、快捷,节能、省药,仅用1/3~1/2粗末,与100%的饮片煎出物相当。其中主要成分显著提高,如泻心汤总蔥醌类成分提高1.47倍,四逆汤总生物碱提高1.27倍。目前,大多数中小医院及小儿专科,都还保留着“煮散”“服散”的特色。 “服散”即药物细粉冲服或轻煮连粉服下,是“煮散”的延伸、提升,更加节省。由于加工条件提升,细粉易服、节省、高效、速效,有“散者散也”之论。崩解易、扩散快、易吸收,普遍应用于芳香、胶类、名贵细品,及胃肠消化系疾病,更是小儿用药的常用剂型。为贮存、服用、调配方便,特制成颗粒、微丸、细散、胶囊等炮制精品,免煎、单服,或随汤剂吞服,更方便节省,举数得,甚受欢迎。因此,“煮散”“服散”值得推广。 (作者为第四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