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婷婷
在日常生活中,创伤是一种常见的急症,对其进行急救护理可减轻患者痛苦、防止病情恶化、促进身体康复。本文将从专业的角度探讨创伤急救护理的基本原则、伤口处理的关键步骤以及如何减少二次伤害,以提高公众对创伤急救护理的认知能力。
创伤急救护理的首要原则是“时间就是生命”。在创伤发生后,迅速评估患者的生命体征,包括呼吸、心跳、血压等,以确定优先救治对象。同时,确保患者呼吸道畅通,必要时进行人工呼吸或气管插管。及时止血,防止患者失血过多,是创伤急救中的关键环节。此外,保持患者体温,减轻疼痛,也是急救护理中不可忽视的问题。
伤口处理的正确步骤
清洗与消毒:伤口处理的第一步是彻底清洗。对于开放性损伤,如擦伤、切割伤等,应先用流动水(最好是生理盐水)冲洗伤口,去掉伤口处的污物和异物。在清洗的过程中,避免用力过猛,以免加重组织损伤。清洗完毕后,用干净的纱布或棉签擦干伤口周围的水分,并使用碘伏、酒精等消毒剂对伤口进行消毒,杀灭潜在的病原体。
止血处理:对于出血不止的伤口,及时有效的止血至关重要。止血方法包括直接压迫止血法、加压包扎止血法和止血带止血法等。直接压迫止血法适用于小动脉或小静脉出血,通过手掌或纱布直接压迫出血点,达到止血的目的。加压包扎止血法则是用干净的敷料覆盖伤口,并施加适当压力,然后用绷带或胶布固定。对于四肢大出血且使用上述方法无效时,可使用止血带止血法,在伤口近心端绑扎,但需要注意每隔一段时间放松一次,以免造成肢体缺血性坏死。
伤口包扎与固定:伤口包扎不仅有助于止血,还能保护伤口免受外界污染。包扎时应选择无菌敷料,覆盖伤口后轻轻加压固定。对于四肢骨折或关节脱位的患者,包扎前需要先进行临时固定,防止骨折端移位,加重损伤。固定材料可选用木板、树枝、硬纸板等,固定时应保持肢体处于功能位,松紧适度,避免过紧影响血液循环。
减少二次伤害的措施
避免不当搬运:在搬运创伤患者时,应采取正确的搬运方法,避免造成二次伤害。对于怀疑有脊柱骨折的患者,严禁随意搬动,应由专业人员使用担架等工具进行搬运,并保持患者脊柱轴线稳定。对于四肢骨折的患者,搬运时应避免触碰骨折部位,以免加重损伤。
保持体位稳定:在处理创伤患者时,应尽量保持其体位稳定,避免剧烈晃动或突然改变体位。这有助于减轻患者的疼痛,防止伤口裂开或骨折端移位。
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在整个急救过程中,急救人员应持续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包括呼吸、心率、血压等。一旦发现异常,应立即采取相应的急救措施。
创伤急救护理是一项复杂而细致的工作,要求急救人员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通过加强公众教育,提高自救互救能力,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降低创伤带来的危害,为患者赢得宝贵的救治时间。同时,医疗机构也应不断完善创伤急救体系,提高急救效率和成功率,为创伤患者提供更加及时、有效的救治服务。
(作者供职于山东省德州市夏津县人民医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