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两个结合”视野下中医药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
|
□蔡小柳 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中医药文化穿越千年的风霜雨雪,滋养着华夏儿女的身心。中医药文化不仅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的见证者,更是“两个结合”(即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生动实践。在“两个结合”视野下,中医药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不仅是对中华古老智慧的致敬,还是一次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深刻探索与创新。 寻根问祖 古韵新声 中医药文化的根,深扎于浩瀚的中华传统古籍之中。以《黄帝内经》等为代表的中医理论典籍,其阴阳五行、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等理论,至今仍指导着中医临床实践。在“两个结合”的视野下,我们不仅要诵读中医药经典,更要深刻理解其背后的哲学思想与文化内涵。可以通过中医药文化夜市、经典诵读大赛等活动,让更多人走进中医药的世界,感受那份跨越千年的智慧与温情。 同时,我们还要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数字化、虚拟现实技术等,对中医药古籍进行数字化保护与传承。建立中医药古籍数据库,实现资源共享与便捷查询;建设中医药文化体验馆,通过沉浸式体验,让参观者仿佛穿越时空,亲历古代名医的诊疗过程,感受中医药文化的独特魅力。 融合创新 科技赋能 在传承的基础上,中医药文化的发展离不开与现代科技的深度融合。近年来,随着生物科技、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等领域的飞速发展,中医药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一方面,利用生物技术对中药进行深入研究,揭示其有效成分与药理机制。通过提取、纯化、改性等技术手段,提高中药的疗效与安全性,推动中药现代化、国际化进程。同时,建立中药质量标准体系,加强中药质量监管,确保中药产品的安全与有效。 另一方面,借助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手段,对中医药临床数据进行深度挖掘与分析。通过构建中医药临床决策支持系统、远程诊疗平台等,实现中医药诊疗的智能化、精准化。这不仅提高了中医药的临床效果,也为中医药的科研与教学提供了有力支持。 人才培养 薪火相传 中医药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离不开人才的支撑。在“两个结合”的指引下,我们应构建多元化、多层次的中医药人才培养体系,为中医药事业的繁荣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一方面,加强中医药高等教育体系建设。优化中医药专业设置与课程体系,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具有扎实理论基础与临床技能的中医药人才。同时,加强与国内外知名高校、研究机构的合作与交流,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与创新能力。 另一方面,重视中医药师承教育。师承教育是中医药人才培养的传统模式,具有独特的优势与价值。通过师徒结对、跟师学习等方式,让年轻医师在老一辈专家指导下,掌握中医药的精髓与技艺。这种口传心授的教学方式,不仅传承了中医药的知识与技能,还传承了中医药的文化与精神。 服务社会 健康中国 中医药文化的最终价值在于服务社会、造福人民。在“两个结合”的视野下,我们应充分发挥中医药的优势与特色,为健康中国建设贡献力量。 一方面,加强中医药在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中的作用。针对传染病、慢性病等公共卫生问题,开展中医药防治研究与应用推广。通过制定中医药防治方案、提供中医药咨询与诊疗服务等方式,提高公共卫生事件的应对能力与水平。 另一方面,推动中医药在基层医疗服务中的普及与应用。加强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建设,提升基层中医药人员的专业水平与服务质量。通过开展中医药健康讲座、义诊活动等方式,普及中医药健康知识,提高人民群众的健康素养与自我保健能力。 在“两个结合”的指引下,中医药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正步入一个全新的阶段。我们应以更加开放的心态、更加务实的作风、更加创新的精神,不断探索中医药文化的传承之道与发展之路。展望未来,中医药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将是一场没有终点的旅程。 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也是世界医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在“两个结合”的视野下,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医药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天空。让我们以敬畏之心传承古老智慧,以开放之姿拥抱现代科技,共同书写中医药文化新篇章,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 (作者供职于江苏商贸职业学院/中共无锡市滨湖区委党校)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