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郑州学子探访校园里的中医药博物馆 |
|
本报讯 (记者朱晓娟 通讯员余盈莹 张李佳)5月18日,在“国际博物馆日”当天,位于河南中医药大学的河南中医药博物馆内,来自河南省实验小学、郑州外国语学校、郑州枫杨外国语学校的中小学生,正在参加学校组织的“学习中医药文化、辨识中草药用途”研学活动。 同学们走进医史馆,医史资料、医学典籍、中医药器具等一一呈现在眼前。在仲景馆,设置有医圣张仲景人物雕像和《伤寒杂病论》的序文,通过图文、实物等方式,展示了医圣张仲景为中医药事业做出的贡献。同学们寻着药香步入中药馆,一排排透明的玻璃瓶被摆放在展柜中,玻璃瓶中有不同的中草药标本。这些中草药标本的存放采用了河南中医药大学独有的浸制标本保护技术,并且在2008年获得了国家专利。犀牛化石、鹿茸、鸡血藤等各类药材令人目不暇接。步入校史馆,同学们在这里了解到河南中医药大学的发展历程和文化积淀。 在参观过程中,同学们时而向讲解员提出问题,时而驻足观察,认真做笔记。此次活动,同学们了解了饺子与中医的关系,以及很多中草药的名字来源和辨别方法。他们说,下次要带父母一起来参观,让家人近距离感受中医药文化的魅力。 河南中医药大学作为河南省中小学社会实践教育基地、河南省及全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等,自开放河南中医药博物馆以来,累计接待社会各界人士7万余人。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