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查看  第1版:要闻
PDF版查看  第2版:健康促进
PDF版查看  第3版:健康促进
PDF版查看  第4版:健康促进
PDF版查看  第5版:中医要闻
PDF版查看  第6版:视界
PDF版查看  第7版:临证
PDF版查看  第8版:杏林
 
第8版:杏林
 上一版  
血 竭
冬至节气话养生
学习《河南省中医药条例》有感
四季饮食养生之道
1
11 1 2022年12月20日 星期二 目录导航 1
 上一期   下一期 
1
  冬至节气话养生
 


□吕沛宛 姚普琪

   冬至,又名“冬节” “亚岁”“长至节”等,是二十四节气之中比较重要的一个节日。此时,北半球迎来一年之中白天最短的一天。古人对冬至的说法是:阴极之至,阳气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长之至,故曰冬至。冬至是自然界阴阳转化的交接点,阴气达到极点,阳气开始萌生,故有“冬至一阳生”之说。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记载“冬至,十一月中。终藏之气至此而极也。初候,蚯蚓结。二候,麋角解。三候,水泉动。”冬至之时,阴气极盛,在第一个五天时候,虽然阳气已生,但是阴气仍盛,蚯蚓是阴曲阳伸的生物,此时仍蜷缩成一团。古人认为,麋的角朝后生,所以为阴;第二个五天,麋感阳气后而角解。第三个五天,泉水因阳气引发,开始流动。
    “气始于冬至,周而复始。”冬至是养生的大好时节,此时一阳生,在生活起居上要做好防寒保暖,顾护阳气,注意饮食调理,运动保健,精神调摄以养阳。
防寒保暖
    冬至到,数九寒天也开始了,每九天为一个小节,共九九八十一天。民间流传着九九歌: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燕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因此,在刚入九的时候还是非常寒冷的,要防止冻伤。寒邪易伤阳气,“冬至一阳生”,此时是阳气始生的时候,阳虚之人也可在此时培补阳气,使阳气充分升发。冬至也是阴极之至,是人体阳气初生的时间,需要谨慎保护身体,精心调养,此时外界阴寒之甚,应注意保暖,比如:出门时要戴上帽子,避免头部受到寒气侵袭;颈部是人体血管保护最薄弱的地方,受寒时易引起血管收缩,所以一定要戴好围巾或穿高领毛衣,同时注意手脚部位保暖。冬季室内暖气温度宜保持在16摄氏度~20摄氏度,温度过高不利于人体阳气封藏,出门容易感冒。
    现在,许多人为了追求美感,在大冬天也会露出脚踝。殊不知,这种行为也会耗伤阳气。在脚踝附近有一个三阴交穴,是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肾经、足厥阴肝经的交会穴,一旦寒邪入侵,三条经脉的气血运行就会受到影响,身体也容易出现畏寒怕冷、痛经加重、甚至不孕等症状。
常晒后背
    背部为人体的阳中之阳。督脉也行于背部,督脉为阳脉之海,有调节人体阳气的作用。在阳充光足的时候,多晒后背有利于补助人体阳气,也能促进人体钙吸收,有效预防骨质疏松症。
早睡晚起
    对于现代人来说,熬夜是常有的事,能在21时前睡觉的人占少数,长时间睡眠不足、作息不规律容易导致生物钟紊乱,阳气严重亏损。冬至一阳生,子至一阳生。一年当中阳气升起时在冬至,一日当中阳气升起时是子时。因此,除了冬天要早睡,建议熬夜不超过23时,这样既不损耗阳气,又利于阳气生长。只有保证充足的睡眠才能有利于阳气生发。晨起应“必待日光”,但晚起不代表赖床。晚上不睡是耗伤阳气,早晨不起是封杀阳气。早上阳气生发,此时仍在睡眠中,阳气处于潜藏状态,动则生阳,只有起床后阳气才会生发。有人睡到中午才起床,仍觉得乏力,就是因为阳气没有生发起来。有人晚起后还容易发脾气,是因为阳气郁而化火,体内邪火太大,肝气没有生发起来。此时,可敲打胆经,以助阳气生发。具体方法:找到大腿外侧裤缝的位置,手握空拳,稍稍用力,自上而下敲打10分钟,从大腿敲到膝盖。胆主生阳,敲敲胆经,可帮助气血充分萌发。
    冬至时节前后,亥时(21时~23时)上床,子时(23时~次日1时)深睡,如此阳气入阴,与一阳相合,以顺时养阳。此外,睡前做“还阳卧”以助眠养阳。具体方法:睡觉时,身体自然平躺,髋关节放松,腿似环状,两脚心相对,脚后跟最好直对着会阴部位(如果能顶着会阴部位最好),两手心放于大腿根部附近,掌心向着腹部。单独做还阳卧,因为姿势比较难以保持,做抻筋动作时很难放松下来,不容易睡着。可是,好处是这个姿势会把气血往下引,我们平时想得太多,气血能量都汇聚于脑部,自然就睡不着。还阳卧的姿势,还可以将手放在肚脐处,两脚也相对;渐渐会感觉手心、肚皮发热,脚心也发热。但是,大腿内侧很难放松,不要着急,保持15分钟左右,自然伸直大腿,这时候很快便会入睡。
饮食助阳
    在日常饮食中,要注意补充热量,选择进食温性食物,比如牛羊肉、鸡汤和辛温大料,或吃一些核桃、栗子、葵花籽等温性坚果。坚果油脂虽然多,但是以不饱和脂肪为主,有降低胆固醇、治疗糖尿病和预防冠心病等作用。冬至时节不可吃太过辛辣刺激及肥甘厚味的食品,过食辛辣可助阳动火,过食肉类等肥甘厚味,易聚湿生痰,所以在进补时,需要搭配一些补充津液的食物,比如萝卜、白菜、绿叶蔬菜等。
    此外,冬至也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北方有吃饺子、南方有吃汤圆的习俗。饺子和汤圆均较难以消化,需要提醒大家不要进食过多,特别是消化功能不好的人,在吃饺子和汤圆时可多喝点儿汤,正所谓“原汤化原食”。
少动潜阳
    冬至时节是阴气极盛,阳气潜藏,万物处于冬眠状态,守住阳气,养精蓄锐,为春天的生机做好充分准备。古籍有言:“冬时天地气闭,血气伏藏,人不可做劳汗出,发泄阳气。”冬至时节可适当进行运动,增强体质,以较小的活动为主,比如打太极拳、练八段锦、散步、慢跑、练瑜伽等活动,但要做到劳而勿过,劳而勿汗,避免损伤阳气。
    少动不等于不动,冬季阳气收藏,人体也处于封藏状态,有一些人就会 “变懒”,不愿意活动,体内能量积聚,脂肪堆积,会给身体带来“负担”。加上长时间不锻炼身体,体内代谢速度减慢,所需热量也降低,造成体内阳气外泄,抵抗力下降,容易生病。
安神养阳
    冬至时节应顺应初升的阳气,保持心境宁静,安神定志,精神畅达,在工作、学习之余稍做一些休闲娱乐活动,以振奋精神,但又不可过度兴奋,以免阳气过度耗伤。
节欲保阳
    冬至一阳生,过度房事易损伤人体精气,阳气被损伤,不利于阳气升发。《泰定养生主论》云:“三十者,八日一施泄;四十者,十六日一施泄;其人弱者,更宜慎之;五十者,二十日一施泄……能保持始终者,祛疾延年,老当益壮。”由此可见节制房事对人体健康的重要性。
防病保健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因此治未病在养生保健中特别重要。
    冬至之后,阳气生。中医认为阴极生阳,而肾与冬季相通,足部为足阴阳经相交的地方,涌泉穴为肾经的井穴,经气流注开始的地方,《灵枢·九针十二原》提出“所出为井”“病在脏者取之井”。因此,涌泉穴有调补肾气的功能,可在睡前泡脚后按揉涌泉穴。
    冬至后数九寒天到了,其中最冷的时候莫过于三九天了,寒性收引凝滞,人体气血运行不畅,进补食物得不到有效运化,而瘀积体内,逐步化痰、化湿。此时,做艾灸可温通经脉、化瘀除湿。经脉一通,气血通调,进补食物才能有效转化为精微物质,从而濡养身体。同时,对于阳虚体弱之人,此时艾灸也大有裨益。
    冬至一阳生,三九天里做督灸,可补阳驱寒,温通气血,提高免疫力。督灸即在督脉上进行艾灸的一种灸法。督脉为“阳脉之海”,灸督脉的同时也在补阳,提高人体正气。正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三九补阳可为春天阳气的升发夯实基础,避免春季温病侵袭,达到预防保健的作用。另外,在三九天里也可以利用“三九贴”防治疾病,比如哮喘、慢性支气管炎、虚寒性胃痛、虚寒腹泻、宫寒、痛经、风湿性骨关节病、虚寒怕冷、手脚冰凉等疾病。
    (吕沛宛供职于河南省中医院;姚普琪供职于郑州市二七区人民医院)

 

 
2008-2012 YYWSB.COM All Right Reserved
医药卫生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