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令东
常某,女,72岁,水肿1年余,加重20天就诊。患者有糖尿病病史10余年,一年前在某三甲医院做脑动脉瘤介入治疗。常某数年来一直有咳嗽、心悸、失眠等症状。 诊见:双下肢水肿严重,按之没指,小腹部胀痛,小便不利,面容黄泛虚胖,口渴心烦,夜晚睡觉倚息不得卧,腰膝酸软,脉弦滑,舌淡,苔白腻。西医化验肝肾功能无异常。 诊断:水肿。 辨证:脾肾阳虚,气化不利。 治法:温阳化气,利水渗湿。 方药:泽泻20克,茯苓15克,桂枝15克,白术12克,猪苓12克,山药30克,防己12克,黄芪20克,熟地黄20克,炒香附10克,桂枝9克。共3剂。水煎服,每天1剂,分2次服用。 二诊:服药后小便量增加,轻微汗出,下肢稍感轻松,舌脉同前。上方加草果10克,大腹皮10克。共5剂。 三诊:双下肢按压无指印,小便正常,心悸、咳嗽、饮食均有所好转,睡觉时已能平卧。上方再服用5剂后,嘱咐其清淡饮食,心情舒畅。 半年后,患者一切正常。 按语:该患者系老年女性,年事已高,有糖尿病病史,且长期伴有失眠、咳嗽等慢性病。病程长久,耗损脾肾阳气,致使脾肾阳衰,不能温化水液,膀胱气化不利,水液滞留体内不能外泄而见水肿。该病以张仲景《伤寒论》中的五苓散为主方,以温阳化气,利水渗湿,加山药健脾之力更强。大腹皮下气宽中,行气消肿,该药味辛能开宣肺气而利水消肿。防己利水善走下行而泻下焦膀胱湿热,尤其适用于下肢水肿、小便不利者;与黄芪、茯苓、桂枝同用可治一身悉肿,小便短少。因久病肾虚加熟地黄滋补肾精,久病心情郁闷加炒香附以疏肝郁,并通调三焦气机。 (作者供职于唐河县文峰街道焦庄社区孟令东卫生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