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查看  第一版:要闻
PDF版查看  第二版:综合新闻
PDF版查看  第三版:临床荟萃
PDF版查看  第四版:河南医政
PDF版查看  第五版:中医药周刊
PDF版查看  第六版:视界
PDF版查看  第七版:临证
PDF版查看  第八版:杏林
 
第一版:要闻
 下一版  
河南省医学会建设新时期科创型团体
河南建立医疗服务价格动态调整机制
第五届华中心血管病大会召开
聚焦县域医疗中心能力提升 “百县工程”将这样发力
1
11 1 2022年7月12日 星期二 目录导航 1
 上一期   下一期 
1
  聚焦县域医疗中心能力提升 “百县工程”将这样发力
 


本报记者 卜俊成

近日,河南省卫生健康委正式启动全省“百县工程”,以进一步巩固县域医疗中心综合能力建设积极成果,持续提升县域医疗中心综合能力。
那么,河南在县域医疗中心能力建设方面已经取得了哪些成绩?此次河南“百县工程”又将绕哪些重点任务促进全省县域医疗中心提质增效?为此,7月10日,记者专访了省卫生健康委医政医管处处长李红星。
纳入民生实事
成效亮点纷呈
“县域医疗中心作为县域医疗服务体系的龙头和连接城乡医疗服务体系的枢纽,是全省四级中心医疗服务体系中的重要一环,是整个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基石。”李红星告诉记者。“十三五”期间,河南省委、省政府连续两年将县(市)人民医院提质升级列为重点民生实事,依托县(市)人民医院,建成“立足本县、影响周边、功能完善、满足基本需求”的县域医疗中心,提升县域综合医疗卫生服务能力,让老百姓“看大病不出县”。经过2019年、2020年的建设,目前105家县(市)人民医院全部通过二级甲等医院评审,有53家县(市)人民医院完成设置三级医疗机构备案,其中46家已完成三级综合医院执业登记。
2020年,全省县医院医疗服务能力基本标准达标率为93.27%(2016年为84.26%),排名全国第四位;推荐标准达标率为73.91%(2016年为53.02%),排名全国第四位。“十三五”期间,在全国100家提升最快的县医院中,河南有18家,位居全国第二;在全国741家达到县医院综合服务能力推荐标准的医院中,河南有73家。目前,河南已建成县级三级医院胸痛中心67所、卒中中心56所、创伤中心64所,二级医院胸痛中心15所、卒中中心108所、创伤中心21所。
李红星说,通过县(市)人民医院的三大中心建设,胸痛患者从就诊到有效救治的时间,从150分钟缩短到65.6分钟;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从就诊到开始溶栓时间缩短至30.5分钟,急性心肌梗死死亡率从3年前的7.6%降至目前的3.6%。卒中患者从到院到接受静脉溶栓治疗的中位时间,从60分钟缩短到20分钟左右;创伤患者从到院到完成影像学检查的中位时间,从60分钟缩短到30分钟以内,均达到国内领先水平,救治效率极大提升,致死致残率明显下降。
立足功能定位
部署十大任务
“尽管河南在县域医疗中心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目前全省还存在城乡医疗资源分布不均、优质医疗资源集中在城市、农村地区优质医疗资源相对薄弱问题尚未得到彻底解决,优质医疗服务需求巨大等现实问题。”李红星说。为此,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相关文件精神,省卫生健康委正式启动了“百县工程”,以推动省、市优质医疗资源向县域下沉,补齐县医院医疗服务和管理能力短板,逐步实现县域内医疗资源整合共享,有效落实县医院在县域医疗服务体系中的龙头作用和城乡医疗服务体系中的桥梁纽带作用。
据悉,全省“百县工程”将从十大重点任务(全面提升医院治理能力、大力提升急危重症救治能力、着力提升临床规范服务能力、加快提升临床专科建设能力、稳步提升骨干人才培养能力、扎实提升医疗质量水平、强力提升智慧赋能水平、科学提升资源配置效率、深刻提升医院文化内涵、持续提升群众就医获得感)入手,全面提升县域医疗中心综合能力,最终实现“到2025年,全省不少于90%的县域医疗中心达到三级医院医疗服务能力水平,一般病在市县解决”的工作目标。
“‘百县工程’是省卫生健康委党组在‘十四五’期间擘画的县域医疗中心高质量发展的宏伟蓝图,是河南加快县域医疗中心发展的又一重大举措,是县域医疗中心提质升级的延续升华,这充分表明河南按下了县域医疗中心综合提升的快进键。”谈及“百县工程”实施的意义,李红星这样总结。
提升救治能力
强化专科建设
按照实施方案,在全省“百县工程”工作中,河南在全面提升医院治理能力、加强党对公立医院的全面领导的同时,大力提升急危重症救治能力,将持续强化胸痛、卒中、创伤、危重孕产妇救治、危重儿童和新生儿救治等急诊急救五大中心;到“十四五”末,不低于90%的县域医疗中心建成三级医院胸痛、卒中、创伤中心。着力提升临床规范服务能力,依托县域医疗中心建设肿瘤、微创介入、麻醉疼痛、重症监护、静脉血栓栓塞症临床服务五大中心;到“十四五”末,实现县域医疗中心临床服务五大中心全覆盖,达标率不低于90%。
 (下转第二版)

 
2008-2012 YYWSB.COM All Right Reserved
医药卫生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