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小暑节气话养生 |
|
小暑节气话养生 □吴军营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记载:“六月节……暑,热也,就热之中分为大小,月初为小,月中为大,今则热气犹小也。”小暑虽然不是一年中最炎热的时候,但是紧接着就是一年中最热的节气大暑,民间有“小暑大暑,上蒸下煮”之说。由于出汗多,消耗大,再加之劳累,人们更不能忽略对身体的养护。 起居养生 小暑节气昼长夜短,天气炎热,动则汗流浃背,人们常感到精力不济,疲倦乏力。故在这个暑热逼人的节气里,宜遵循“少动多静”的养生原则,避免剧烈运动使人大汗淋漓,以免阳气外泄太过而伤阳。 夏季在五脏中应心,汗出太过可使心阳暴脱,故三伏天是全年中发生运动猝死最高的季节。 此外,作息应有规律,要保证充足的睡眠,睡好子午觉。所谓子午觉,就是每天子时和午时按时入睡,其主要原则是“子时大睡,午时小憩”。“子时”是人体经气“合阴”的时候,有利于养阴,23时以前入睡,效果最好;“午时”是人体经气“合阳”的时候,有利于养阳,午觉只需要在午时(11时~13时)休息30分钟即可,此时阳气最盛,休息一下加点“油”,下午工作效率更高。 饮食养生 小暑时节天热雨水多,人们能量消耗大,出汗多,在饮食上既要清暑祛湿,又要注意健脾益胃。因此,小暑时节一定要注意饮食卫生,饮食以清淡、富有营养为主;可以多喝粥、汤等易消化的食物,少吃冷、硬等难消化的食物。在解暑热的同时,要避免寒凉过度,勿过量食用凉茶和生冷之物。 莲藕粳米粥 配料:莲藕300克,粳米150克,百合20克,白糖或冰糖适量。 做法:先将莲藕洗净切薄片,把莲藕和洗净的粳米加适量水,同煮为粥,出锅前放入白糖或冰糖即可。 功效:清热凉血,解暑养胃,健脾养阴。 黄鳝山药汤 配料:胡萝卜50克~100克,怀山药100克~150克,黄鳝1条~3条。 做法:黄鳝宰杀洗净后切成小段,锅中加水烧开,放入怀山药、胡萝卜焯烫过凉水,再放入黄鳝段焯烫洗净过凉水。炒锅倒油爆香葱姜,倒入黄鳝段翻炒,加入料酒炒香。把黄鳝段倒入砂锅中加适量开水煮5分钟,然后加入怀山药和胡萝卜,加盖继续煮10分钟。最后加入盐、香醋、鸡精,淋入香油即可。 功效:补中益气,健脾补肾,祛风活络。 薄菊翠衣清凉饮 药材:薄荷3克~6克,菊花3克~6克,西瓜翠衣100克~120克,饮用水500毫升,蜂蜜或冰糖10克。 做法:将薄荷、菊花用饮用水浸泡10分钟~20分钟,然后煮沸,再加入西瓜翠衣,30分钟后过滤出西瓜翠衣,最后加入蜂蜜或冰糖,即可饮用。 功效:清热生津,解暑,清利头目,养气阴。 适宜人群:烦躁口渴、咽干不适、容易疲劳、气虚自汗等。 不适宜人群:寒湿体质者。 穴位保健 中脘穴:属奇经八脉之任脉,主治的疾病有消化系统疾病,如腹胀、腹泻、腹痛、腹鸣、呕吐、便秘、黄疸等,对一般胃病、食欲不振、目眩、耳鸣、精力不济、神经衰弱等也有效。 足三里穴:在小腿前外侧,犊鼻穴下3寸(同身寸),犊鼻穴与解溪穴连线上,能燥化脾湿、健脾和胃、扶正培元、通经活络、升降气机等。 足三里穴属于足阳明胃经,作用范围很广,包括循环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等,主要治疗胃痛、呕吐、腹胀、泄泻、便秘、下肢痹痛。每次按揉或敲打足三里穴3分钟~5分钟,有通调百病的效果,尤其是脾胃方面的问题,如胃痛、胃胀等。 天枢穴:小暑时节,由于天热,人们比较贪凉,或食冷饮,或饮食不规律,或饮食不洁,常导致腹泻,这时针灸穴位便体现了优势。 天枢穴是一个升清降浊的穴位,在肚脐旁2寸处,为胃经要穴,也是大肠经的募穴,是阳明脉气所发之处,具有健脾和胃、通调肠腑的功效,主要治疗胃痛、腹泻、便秘、消化不良、恶心、呕吐等,每次按摩或艾灸天枢穴5分钟~10分钟,可以加快肠蠕动,通腑泄热。 情志养生 心为五脏六腑之首,有“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之说。小暑时节,天气炎热,人们容易烦躁不安,爱犯困,精神不佳。因此,更应养护好心脏。 中医认为,平心静气,可以舒缓紧张的情绪,使心情舒畅、气血和缓,既有助于心脏机能的旺盛,又符合“春夏养阳”的原则。 夏季养生应以心静为主,心静自然凉。心态平和,谨防情绪中暑,少动多静,保持心境清宁。 预防保健 小暑时节,人们可晚睡早起,中午应尽量减少户外活动;白天出门最好打伞、戴帽子;避免过度劳累,保证充足的休息和睡眠;室内要有良好的通风;积极治疗各种原发病,提高抵抗力,减少因中暑诱发的疾病。 中医认为,夏属火,通心,人容易烦躁不安,出现疲劳、胸闷、睡眠不佳、头痛、心悸等症状;而从现代医学角度解释,人体温度过高,容易引起内分泌改变和心态不稳定,让人感到烦躁不安、思维紊乱、易怒,甚至行为失常等,表现为失眠、健忘、情绪低落、食欲不振等。 夏季是最适合养心的季节,规律的作息可以安定情绪。如果失眠,可以在仰卧或侧卧时,放松全身肌肉,配合呼吸吐纳,保持良好情绪,以入静养心柔肝。 (作者供职于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