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皇甫谧因病发奋成“针灸鼻祖” |
|
皇甫谧因病发奋成“针灸鼻祖” □卜俊成 皇甫谧(215年~282年),幼名静,字士安,自号玄晏先生,三国西晋时期学者、医学家、史学家,东汉名将皇甫嵩的曾孙。皇甫谧的《针灸甲乙经》是中国第一部针灸学专著,在针灸学史上占有很高的学术地位,并被誉为“针灸鼻祖”。 在人生的境遇里,有时候伴随疾病而来的,除了痛苦的折磨之外,还有全力抗争后的希冀。三国西晋时期著名医学家皇甫谧,在疾病中怀揣对生命的热爱,树立了一个典范。 公元248年,早已功成名就的皇甫谧,突然患上了痹证(风湿性关节炎),面对突如其来的疾病打击,他并没有因此而消沉。一方面,他始终坚定毕生的信念,博览医籍,自学针灸,给自己治病;另一方面,他孜孜以求,勤奋钻研,撰写出了与《黄帝内经》共同奠定中医针灸学理论基础的著作《针灸甲乙经》,并由此被后世尊称为“针灸鼻祖”。 其实,皇甫谧在20岁之前,还整天游荡,不通史书典籍。后来,在叔母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教导下才开始发奋读书。他每天天不亮就起床读书,苦读到深夜才歇息。就连在干农活休息的间隙,他也会拿出随身携带的书籍全神贯注地学习。 就这样,经过6年的苦心攻读,皇甫谧的学问突飞猛进。26岁时,他就写出了《礼乐》《圣真》等知名文章,还着手开始撰写历史著作《帝王世纪》《年历》等,逐渐成为当时知名的学者。 面对在文学、历史学等方面的建树,皇甫谧并没有因此而满足,而是更加勤奋地读书。由于常年过度劳累,皇甫谧的身体变得羸弱起来。 公元248年冬季的一天早晨,皇甫谧忽然感觉双手僵硬,手关节肿胀疼痛,浑身发热,家人赶快请来医生为他诊治。医生号脉后判断皇甫谧的症状是偶感风寒所得,便开了几剂汤药。几天过后,皇甫谧的症状不但没有好转,反而愈加严重了。 不得已,家人连忙请来其他医生为皇甫谧治病,但是治疗的结果都不理想。此时,皇甫谧的右侧身体开始麻木,手关节疼痛难忍,同时还患上了中风,耳朵也出现了问题。每当病情发作时,皇甫谧常常难受地大呼小叫,以至于父母、妻子、兄弟都不忍直视他,只能躲到门外唉声叹气,偷偷地掉眼泪。 “从表现症状上看,先生主要患的是痹证。他常年用功读书,过度劳累,导致正气不足,再加上感受风、寒、湿、热之邪,所以发病。这种病,单纯服用汤药很难奏效,使用针灸可能会有一定的效果,但是先生的病情被贻误到无可救药的地步了,为他准备后事吧。”皇甫谧患病后几年的一天,当地一位年迈的老中医诊治后,无奈地对皇甫谧的家人说。 “我不能就这样悄无声息地死去,抱负还没有施展,很多写作计划也没有完成,我必须活下来!”听完老中医的话,躺在病榻上的皇甫谧对生的希望更加强烈,哪怕只有丝毫控制病情的可能,他都要大胆尝试。于是,皇甫谧开始攻读医学书籍,并着重研究针灸,与所患的疾病作斗争。 当时,中医针灸学说已经初具规模,但是仍尚待完善。皇天不负苦心人,皇甫谧通过广泛阅读医学书籍,按照针灸理论,选择一些穴位给自己治病,慢慢地竟然有了效果。然而,就在皇甫谧的病情开始有所好转的时候,他却误服了寒食散。 三国西晋时期,服用寒食散养生是一种风尚。不过,长期服用这种由硫黄等矿物质药物组成的寒食散的人,最终多半会因重金属超标中毒而死。皇甫谧本来身体就患有多种慢性病,服用寒食散后,若不及时解救只能命丧黄泉。所幸,在兄长的帮助下,皇甫谧通过服用三黄汤祛除了因误服寒食散而出现的病症。 这时,皇甫谧已经到了不惑之年,他的病情也得到了有效控制。其叔叔家的儿子已经长大成人,他也不用再行过继给叔叔家当子嗣的职责,就回到自己的老家安定郡朝那县(今甘肃灵台县)。皇甫谧是当时不可多得的人才,因此,皇室屡次征召他为皇室效命。皇甫谧不愿入朝为官,探望过老家的亲人后,只好又拖着病体四处漂泊。 后来,皇甫谧隐居在女几山(又名花果山,位于今河南省宜阳县南部)教授门徒,著书立说。考虑到当时针灸学发展的局限和自己护佑苍生宏愿的促使,他结合自学针灸以来为自己治病的实践经验,重新归纳、总结、整理《黄帝内经》《明堂孔穴针灸治要》所记载的针灸理论,撰写出著作《针灸甲乙经》。 《针灸甲乙经》确定了中医临床常用的365个穴位中349个穴位的具体位置,统一了穴位名称,详细论述了这些穴位针刺、艾灸的要领、禁忌、操作规范和主治功能,还针对常见病开具1045个针灸方,是第一部中医针灸专著,奠定了针灸学的地位,深受历代医家的重视,并成为隋唐太医院培养医生的必读书目。 时光荏苒,历史早已成为过往,但是皇甫谧忍痛写下的传世奇书,却犹如太阳的光芒,穿破岁月的风尘,留给后世中医和患者无尽的慰藉与恒久的温暖。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