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查看  第一版:要闻
PDF版查看  第二版:综合新闻
PDF版查看  第三版:管理论坛
PDF版查看  第四版:天使之声
 
第三版:管理论坛
 上一版    下一版  
如何通过党建引领推动医院高质量发展
县级医院医养结合养老模式探索
结核病防治重点知识十二问之三 结核病就是肺结核吗
贯彻落实《医师法》 要认真做好中医药师承教育
1
11 1 2022年4月16日 星期六 目录导航 1
 上一期   下一期 
1
  贯彻落实《医师法》 要认真做好中医药师承教育
 

贯彻落实《医师法》 要认真做好中医药师承教育
河南省卫生健康委 徐宏伟

 

   2021年8月20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次会议表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医师法》。这部法律共计7章67条,于2022年3月1日起正式施行。该法将为保障医师合法权益、规范医师执业行为、加强医师队伍建设、保护人民健康、实施健康中国战略提供有效的法律保障。该法第十一条规定:“以师承方式学习中医满三年,或者经多年实践医术确有专长的,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健康主管部门委托的中医药专业组织或者医疗卫生机构考核合格并推荐,可以参加中医医师资格考试。”这就为以师承方式学习中医者进入中医药行业指明了法理路径,为下一步大规模恢复中医师承教学、加快形成中医院校教育与师承教育并重局面、扩大基层中医药人才供给提出了现实路径。
    几千年来,中医药的发展传承和人才培养主要途径是师承教育,是师带徒形式。有的是家族式代代相传,有的是慕名拜师学习。在今天仍然坚守在临床一线的70岁以上的老中医师,尤其是国医大师当中,有很大比例是通过师承教育,也就是师带徒的形式走上了中医之路。以一代温病大家叶天士为例,他出生在医学世家,祖父叶时甚通医理,父亲叶朝采益精其术。叶天士自幼耳濡目染,也有志于此道,少时即受家学。聪明加勤奋还不行,叶天士相当谦虚低调,善学他人长处。他信守“三人行必有我师”的古训,只要比自己高明的医生,他都愿意行弟子礼拜之为师;一听到某位医生有专长,就欣然而往,必待学成后始归。从12岁到18岁,他先后拜过师的名医就有17人,其中包括周扬俊、王子接等著名医家,“师门深广”,终成一代大医。在温病学上,他首创温病“卫、气、营、血”辨证大纲,为温病的辨证论治开辟了新途径,被尊为温病学派的代表。他的著作有《温热论》《未刻本叶氏医案》等,至今指导着临床实践。
    近期,笔者着手进行全省中医药流派资源普查工作,走访了一批在乡邻中享有良好口碑、临床疗效突出的基层中医药流派传承人。如豫东张八卦外科第六代传承人、第七代传承人,南乐刘氏骨科第四代传承人,商丘葛氏中医第三代传承人,郑州康氏中医第三代传承人等。这些家族式中医流派传承人,有的是完全通过师带徒的方式,如李中玉老师(三年出师),而有的则是师带徒与院校教育相结合,走上了中医之路。通过了解对比,笔者发现,以师带徒的方式,中医师成长更快,根基更扎实,中医、中药、外治等中医药知识结构综合全面,更重要的是临床能力突出。而完全通过院校教育培养出来的中医人才,则临床能力提升较慢,需要投入更长的学习年限(7年~10年),临床能力并不出众,仍不能被患者认可。近年来,关于高校培养的中医临床专业学生临床能力不强的问题,有人归结于部分高校教师没有多少临床经验,如何能教出会看病的学生?就学生本身来讲,中医专业学生占相当比例自己并不喜欢中医。这样怎么能学好中医呢?但笔者认为,更重要的是院校教育中中医临床专业是脱离了临床环境来培养的。大学期间的实习课太少,不如数千年来传统师承直接在临床上带学生来得直接。
    当前,基层中医药事业发展势头迅猛,群众健康需求强烈。而困扰基层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最大短板在于招人难,招会看病的中医师更难。农村老中医人数锐减,青年中医补充不上,出现了断层现象。如何解决?笔者认为,当前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医师法》,大力恢复中医药人才培养的师承工作试点势在必行!通过面试挑选一批真正相信中医、喜欢中医的高中以上学历的年轻人参加学习;同时,严格规范过程管理,充分吸取中医院校教育的优点和长处,每季度集中一次理论授课,其余时间,都完全在临床上,由资深带教老师手把手教学,在临床中学习,在实践中总结。瞄准真正用中医思维会看病这条主线,并持续发力,让更多优秀青年有机会走进中医药行业,积极开创中医药人才兴盛的格局,推动中医药事业振兴。

 

 
2018-2020 YYWSB.COM All Right Reserved
医药卫生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