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淑娟
立秋后,天气逐渐变得凉爽,各类秋季病开始“骚扰”抵抗力低的婴幼儿,以致出现发热等现象,秋季往往是婴幼儿发热的高峰期。 产生发热的常见原因是什么? 婴幼儿发热首先会出现皮肤的体感温度升高。无论是用手摸,还是用温度计测量,都会有明显高于正常人皮肤的温度。随着体温升高,婴幼儿的消耗量会增大、耗氧量会增多,会出现呼吸急促、面红、四肢不温等特点,也可能有食欲不振、不爱说话、不爱活动等现象。婴幼儿发热时还会经常出现四肢比较冷的现象,这是因为婴幼儿的循环系统发育不完善造成的。 婴幼儿发热的原因一般以病毒感染为主,同时,还要注意婴幼儿发热时的伴随症状,这些伴随症状一般会提示发热的病因。比如发热伴随咳嗽、流鼻涕、打喷嚏等,则提示可能是呼吸道感染;如果发热伴随呕吐、拉肚子,则提示消化道感染;如果发热伴有明显的皮疹、眼睛红等,则提示是川崎病等。 孩子发热时,先吃药还是先去医院? 家长发现婴幼儿发热时,首先要测量孩子的体温,一般情况下,如果体温低于38.5摄氏度,可以少量多次饮水,并用物理法降温,同时注意观察孩子的体温变化,勤测量体温,注意孩子的精神状态和尿量变化;如果体温高于38.5摄氏度,先服用退热药,并配合物理降温法退热;如果经过上述治疗仍持续发热不退,要及时到医院就诊。38.5摄氏度是体温的临界值,是我们判断孩子是否发热的一个主要标准,同时要结合发热婴幼儿的不适感,在出现不适症状时,要及时服用退热药物,而不是等达到体温的临界值时再采取降温措施。 对于婴幼儿发热,国内上市婴幼儿服用的退热药有哪些?不同退热药有什么特点? 专家提醒:最常用的退热药物是对乙酰氨基酚和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也称扑热息痛)和布洛芬都是药品的通用名字,因为生产厂家不同、剂型不同,它还有许多不同的商品名称,比如美林、泰诺林等,两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相当,用于婴幼儿退热时,不建议两种药物联合或交替使用。 对乙酰氨基酚 对乙酰氨基酚的有效退热时间为3小时~4小时,服用时应严格按照说明书的规定,依据体重换算剂量。对于3月龄和大于3月龄的婴幼儿,推荐口服对乙酰氨基酚,2次用药的最短间隔时间为6小时。若持续发热,可间隔4小时~6小时重复用药1次,24小时内不超过4次,连续服用不超过3天。对乙酰氨基酚在合理剂量下服用安全性高,但超过最大剂量服用会引起严重肝损伤,因此在服用对乙酰氨基酚时,如未咨询医生或者药师,一定不要同时服用其他含有对乙酰氨基酚的复方感冒药,比如婴幼儿用的氨酚烷胺颗粒、氨酚黄那敏颗粒、氨酚麻美糖浆、酚麻美敏混悬液以及成人服用的日夜百服宁等感冒药。 布洛芬 布洛芬的有效退热时间为8小时,对于6月龄和大于6月龄的婴幼儿,推荐使用对乙酰氨基酚或布洛芬,布洛芬2次用药的最短间隔时间为6小时~8小时,退热作用较强,若持续发热,可间隔4小时~6小时重复用药1次,24小时内不超过4次,服药剂量根据孩子的体重,参照药品说明书使用。布洛芬的日常最大量为6小时一次,连续服用不超过3天。布洛芬退热作用较强,会导致大量出汗,因此有脱水症状时,应及时对婴幼儿补充水分。同时,应严格按照说明书推荐剂量或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在使用布洛芬期间,勿再同时服用含有布洛芬的药物或其他解热镇痛药物。 两种药物联合或交替使用在降低体温方面比单一疗法更有效,但临床益处甚小,同时会增加药物不良反应的风险和药物过量中毒的风险,因此不推荐交替使用或联合使用两种药物,也不推荐和含有相当成分的复方感冒药合用。目前,市场上销售的这两种退热药都是有水果味的口服剂型,对于婴幼儿来说依从性更好。 婴幼儿发热服用退热药有哪些注意事项? 服用退热药不能预防热性惊厥的发生及疫苗接种的不良反应。对患有慢性疾病,比如支气管哮喘、糖尿病、肝功能异常、心功能不全、恶性肿瘤或出血性疾病的婴幼儿,选择解热镇痛药时需权衡利弊,不推荐糖皮质激素和阿司匹林作为婴幼儿的退热药。使用药物时,不能预防热性惊厥的发生,婴幼儿发生热性惊厥时,首先要保证安全,预防意外发生,比如误吸、窒息、坠床、碰伤等,如需要使用药物止惊,首选地西泮。 发热是人体防御外来病菌的一种重要表现,对人体起到保护作用,因此对待发热,不要仅关注体温,还要寻找发热的原因,比如感冒、肺炎、肠胃炎、腹泻、水痘等都可能引起发热。发热婴幼儿应及时评估脱水情况,并定时补充水分预防脱水;在婴幼儿用药不配合时,可选用其他剂型药品,比如栓剂。对于母乳喂养的婴幼儿,母乳是最佳的液体补充来源。婴幼儿发热时,应该在医生指导下,寻找对因治疗,治疗原发病,控制体温。 疫情之下,家长带孩子去医院发热门诊就诊,有哪些注意事项? 如果家长带婴幼儿到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发热门诊就诊,考虑到目前发热门诊就诊流程,家长尽量携带足够的奶粉、消毒纸巾、常用衣物等物品。尤其是有特殊食品需要的婴幼儿,家长更要做好准备,在留观、排查传染病阶段以备不时之需。 (作者供职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