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师节在岗,是医者常态 本报记者 刘 旸 常 娟 丁 玲 冯金灿
从“7·20”特大暴雨灾害发生到本轮新冠肺炎疫情,河南广大卫生健康工作者经历了更多磨砺、更多考验。今年8月19日是第四个“中国医师节”,依然在岗、依然在为“守护生命”奔忙成为医者的节日常态—— 这个医师节,于逸飞在诊室里度过 “7·20”特大暴雨当天,于逸飞地铁救人的那一幕成为他人生中与众不同的体验。一个月来,刚入职郑州人民医院的于逸飞在医生这个岗位上“履新”。他也在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医生这个职业,回应着社会的关切。 8月19日是于逸飞的第一个医师节,他在诊室中度过。“救人是医者的本能,我绝对不是个案,相信每个医生遇到这样的情况都会和我一样选择回去、选择救人!”于逸飞说,“这个医师节对我来说颇有意义,我想给自己和关心我的人一个承诺,我会在从医之路上坚守初心,努力前行。” 错过“二宝”出生后,牛耀东继续奔忙在核酸检测一线 8月6日,河南省妇幼保健院(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乳腺一科医生牛耀东因奔赴郑州全员核酸检测一线,错过了家中“二宝”出生的重要时刻。当天,他抱着手机看着刚分娩的妻子和刚出世的孩子“喜极而泣”的那一幕迅速火遍了网络和“朋友圈”。 医师节这天,牛耀东依然跟随院内核酸检测队出发,为郑州市二七区的重点人群进行核酸检测。“从出任务开始,我就没法陪伴妻子待产,甚至连电话联系都做不到。”牛耀东说,“抗疫是个天大的事,早日把疫情战胜了,比我这个小家的事大。” 上个医师节孔祥东支援新疆抗疫,这个医师节他坚守救治一线 8月19日11时,郑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南院区PCR(聚合酶链式反应)实验室负责人孔祥东一丝不苟地把关,实时监控着实验室质量控制每个细节。 自8月15日安排好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遗传与产前诊断中心相关工作,抵达郑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南院区负责PCR实验室以来,孔祥东每天的休息时间不足5小时。从实验操作到数据分析到报告审核发放,每个环节他都严格把关。 去年医师节,孔祥东带领的河南省支援新疆核酸检测医疗队圆满完成任务,从新疆和田返回郑州,万米高空,机组人员为医疗队庆祝节日;今年医师节,孔祥东带领同事坚守在郑州市新冠肺炎定点救治医院一线。 “人撤心不撤”,王奇还在寻找防疫新路径、新方法 8月18日,王奇接到命令,他和同事圆满完成了郑州市本轮疫情的流调支援任务,于8月19日上午撤离。 “两周的工作,我们目睹了疫情逐步控制的全过程,克服了各种困难,经受住了考验。”王奇说。 撤离后,王奇需要隔离一周。在此期间,王奇准备好好整理一下此次流调的材料,总结经验教训,为以后更好地开展工作做好准备。 “我曾作为河南省第九批支援湖北医疗队队长参加过‘武汉保卫战’。作为两次疫情的亲历者,我会重点对比此次郑州疫情和武汉疫情的异同,努力从中寻找疫情防控的新路径和新方法。”王奇说。 坚守定点医院两周多,王海峰仍在为重症患者奔忙 8月19日一大早,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副院长王海峰就来到该院医疗团队接管的郑州市第三人民医院惠济院区巡视病区。 两周来,这里作为郑州市本轮新冠肺炎疫情中收治郑州市第六人民医院分流患者的定点医院,在王海峰和同事们的共同努力下,从一个刚交工的建筑变成了一个分区合理、功能较为完善的传染病病区。 “从规范医务人员通道到完善院感防控流程,从畅通入院信息化系统到建成重症监护室,我们一刻也没有停。”王海峰说,“医师节,我们和之前的两周一样,按照医疗计划救治患者,确保重症患者早日转危为安。” 完成支援商丘转运任务后,胡琼芝急忙返岗工作 完成转运任务后,胡琼芝8月18日下午就从商丘赶回了郑州。8月19日上午,得知自己的核酸检测结果为阴性,胡琼芝第一时间返回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郑东院区急救中心继续工作。 4天前,胡琼芝接到驰援商丘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信息,毫不犹豫地报了名,并迅速抵达商丘沟通工作事宜。次日,她就投入患者转运工作。 胡琼芝走进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连续工作了3天,每天都是工作到凌晨。脱下防护服的她,汗水已经浸湿全身,换来的是成功转运近20名患者。实际上,在这次出发前,胡琼芝已在发热患者筛查岗位坚守了两个多月。 18天没有回家,张伟彬坚守在发热门诊 作为郑州市第七人民医院感染性疾病科的负责人,自郑州市本轮新冠肺炎疫情发生起,张伟彬坚守在院内发热门诊,已经18天没有回过家了。 疫情之下,郑州市第七人民医院发热门诊的门诊量较去年同期增长了4倍。 张伟彬说:“作为医院疫情防控‘内防感染、外防扩散’的第一关卡,发热门诊必须严防死守。我们丝毫不能松懈,要守好自己的岗位,守护好患者的安全。” 不仅仅是他们,还有更多的卫生健康工作者在灾民安置点忙碌、坚守在抗疫第一线、多次往返于核酸采集点……危急时刻、关键时刻、被需要的时刻,他们带着严谨精湛的医者风范和勇于担当的职业精神,白衣执甲、逆行出征,努力守护大家的健康。
医师节,他们依然在岗(郑大二附院供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