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隔离,心在一起! 本报记者 王 婷 通讯员 陈 慧
自8月5日开始,郑州市第六人民医院除留守在重建工作专班的少量人员外,职工陆续进入集中隔离点进行隔离,职工家属也从居家隔离改为集中隔离。他们在隔离点的生活怎么样?一起来听听他们的心声。 肝硬化科司艳敏:我们要勇敢,听从安排不添乱。 8月5日,接到要求职工家属集中隔离的通知。 隔离了这么多天,我们的家人在隔离酒店一日三餐,吃得好住得好。就在前几天,郑州市第六人民医院还成立了家属帮扶工作小组,对有需求的家属给予帮助。既来之,则安之。我们要听从安排,不给别人添乱。希望疫情赶快结束,我们能拥有一个干净、完整的医院。 医保办杨丰歌:一切慢慢好了起来。 我想请家人放心,目前我们在这里一切都好。 饭菜按时保质保量供应,还配了水果,核酸标本按时采集,每天测体温并按时上报。生活上有困难,只要在微信群里说一声,工作人员就积极处理,基本的生活需求有保障。 隔离期间,我们开始按时打卡,学习钉钉群里的“防疫讲堂”课程,温习业务知识并及时关注同事们的心理状态。困难总是暂时的,相信恢复正常工作生活的日子不远! RICU(呼吸重症监护病房)/MICU(内科重症监护室)刘云龙:无论职工还是家属,都要服从安排。 从去年同新冠肺炎疫情战斗开始,我们就经历过隔离,但是家人却不一样。活了半辈子的父母也要经历人生中第一次隔离,我刚满月的宝宝“糯米”随着妈妈和奶奶一起隔离。虽说心里不好受,但也要服从组织安排。身为一名传染病医院的职工,就得经得起考验;作为职工家属的他们,要无条件服从安排,积极配合工作人员转移。身在老家的父亲是一名共产党员,更是支持组织的安排,自觉接受隔离。大家一起加油! 住院管理服务中心冯一霄:离开医院那一刻,我落泪了。 8月6日凌晨,我们开始疏散隔离。离开医院的那一刻,我落泪了,从未想到会以这样一种方式离开我最熟悉的医院。 凌晨4时,我们安全入住隔离酒店。身为六院职工和共产党员的我,积极配合社会防控,以身作则,遵守各项纪律和隔离规定,坚持学习,时刻准备着为医院重建再做贡献。 此时此刻,我依然思念着我最热爱的医院,我们六院人不怕困难,有担当、不推诿,六院的明天会更加美好! EICU(急诊重症监护室)常冰:重症病人在哪里,EICU医生就在哪里! 8月6日凌晨,和接管的兄弟医院交接完工作坐上车,身体疲惫不堪,心情难以描述。有从大学毕业到六院工作整整17年的感情,有对自己未来的迷惘,但更多的是对患者的担心和不舍。 隔离之后,仍然对自己的患者不放心,每天在微信群内询问他们的病情。 很快,郑州市第六人民医院建立互联网医院,组建重症患者会诊群,省内各医院专家齐聚,每天进行远程或线上会诊,解决疑难患者的治疗难题。每日与管床医生交流治疗心得,沟通患者的病情,我们的隔离生活同以前上班一样。 中西医结合结核病科曹小九:患者的认可是我最大的动力。 隔离的日子充实而忙碌。配合防控部门采集核酸标本、跳操锻炼身体……除此之外,还与患者交流沟通病情,了解他们的身体和心理状态,与兄弟医院接管的医疗队一起解决他们的问题。 8月13日上午,我接到了谢老师打来的电话,他是我主管的一位重症肺结核患者,8月8日被转移到郑州阳城医院集中隔离治疗。因病情比较重,又没有家属照顾,每天打电话询问他的病情成了我隔离期间的习惯。 今天一早,谢老师主动打来电话告诉我,目前体温已经正常,能下床走路了,饭量也比以前大了很多。 作为一名六院人,患者的认可是我前行最大的动力。我希望可以尽快返回医院,返回工作岗位,与同事们在一起,共同建设我们的家园。 肝硬化科张敏敏:隔离的日子是煎熬的,但是心怀感恩。 隔离的日子是煎熬的,但还是心怀感恩,感谢家人的支持,感谢那些始终坚守在一线的工作者,坚守岗位的志愿者,请你们保护好自己。我们团结一心,众志成城,早日战胜疫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