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涝灾害营养与食品卫生技术指南 (2017年版)
洪涝灾害,包括洪水灾害和雨涝灾害两类。灾害的发生给受灾地区的人类生态环境造成破坏,导致灾区食物供应体系陷于瘫痪,灾民在短时期内集中暴露于多种、高水平的食源性危险因素中,严重威胁灾民的身体健康。因此,做好灾区灾期的营养与食品卫生工作是整个救灾防病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确保大灾之后无大疫的重要前提条件。为认真做好灾害期间的营养与食品卫生工作,及时采取积极有效的防控措施,预防营养不良和食源性疾病,保护公众健康,制定本技术指南。 一、灾害期间营养与食品卫生特点 (一)食物供给瘫痪 食物生产、库存和交通运输设施均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大量食物受淹、变质、受到污染,造成灾区食物资源严重匮乏。 (二)食品污染风险加重 一方面是灾害本身的直接影响,如水淹造成的食物腐败、变质,有毒有害物质通过水扩散而污染食物,大量死亡的畜、禽、鱼类等。另一方面是灾害的衍生影响,如灾区在有限的空间内集中了大量的灾民和救灾人员,基本的生活、饮水和环境卫生设施不完善,缺乏基本的食物烹调和贮存条件,使得食品暴露于更多的污染因素。 (三)食源性疾病流行 洪灾期间,食物受淹、变质,淹死、病死和其他不明原因死亡的畜禽增加。同时,汛期正值高温时节,受灾地区一般气温高、湿度大,蚊蝇滋生,食品很容易受到细菌、霉菌及各种化学物质的污染。加上防汛期间人们精神紧张、疲劳、睡眠不足,机体抵抗力下降,食源性疾病发生风险增大。 (四)营养状况恶化 洪灾期间,食物供应不足,灾民的食物消费数量和质量明显下降,膳食结构不合理,灾民的能量、蛋白质和一些微量营养素的摄入不足,人群发生营养不良和营养缺乏病的风险急剧上升,特别是婴幼儿、儿童、孕妇、乳母和老年人等处于特殊阶段的人群。 二、灾害期间营养与食品卫生保障措施 (一)大力开展营养与食品卫生宣传工作 在灾区广泛深入地开展食品卫生、营养与健康知识的宣传普及,提高灾民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可采取以下几种宣传方式:会议宣传、广播电视宣传、卫生宣传队巡回宣传、散发卫生知识小册子、张贴宣传画、建立卫生宣传栏、举办卫生知识讲座、手机群发信息等。 主要内容包括: 1.不吃霉烂变质的食品,不吃来路不明的食品,不吃死亡的家禽家畜。 2.不吃生冷食品,加工食品要烧熟煮透。 3.不喝生水,生水应烧开后饮用。 4.饭前便后要洗手,加工食品前要洗手。 5.生、熟食品要分开放置和加工。 6.食品容器、餐具要彻底清洗和消毒。 7.剩菜剩饭要确保没有变质,经彻底加热后再食用。 8.足量饮水,每天至少1000毫升饮用水。天气炎热或活动量大时,应增加饮水量。 9.吃好三餐,摄入充足的食物,做到食物多样化。 10.优先选择营养强化食品。在食物种类单一的情况下,可选择复合营养素补充剂。 (二)保障食物供给,预防营养不良和营养缺乏病的发生 由于灾害期间食物资源匮乏,容易引起营养不良和营养缺乏病。尽管我国目前的救灾抗灾机制与能力在不断完善与增强,但突发性的灾害事件仍然会使灾区正常的食物保障体系及灾区与外界的交通联系陷于瘫痪,造成食物资源紧急匮乏。 紧急调集一切可能的运输工具向灾区运送救援食物,并立即着手恢复灾区与外界的交通联系,建立食物运送通道。立即组织人员对灾区现有的食物资源和食物状况进行调查,在确保基本卫生安全的前提下,尽可能地加以利用,以满足灾民生活需要。(未完待续) (本栏目由河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食品安全标准与监测评估处指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