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盘棋 一条心 同质化 共命运 ——紧密型医共体的“郑州实践” 本报记者 杨 须 通讯员 周二彬 白 鹏 李 鹏 文/图
9月3日上午,巩义市南河渡卫生院一楼门诊室,古桥村75岁的白欣接受了来自巩义市总医院专家魏霞的诊疗。 “我去医院是常事儿,去县城看一次病,半天时间都花在了路上。”白欣说,现在县医院的专家每周来坐诊,从家到镇上非常近,省了不少路费和时间。 不过,白欣也有担心:政策会不会变?专家不想来镇里了咋办? 白欣的担心是有道理的,如果不结成县域紧密型医共体,难免会出现对口帮扶政策不持续、专家下沉不到位的情况。 近两年,在推进县域紧密型医共体建设中,郑州结合本地实际情况,推出了一系列实招儿。 “医共体与牵头医院领导班子套合”有效解决了“不是一家人,难进一家门”的尴尬,实现了县乡融合、乡村一体;“取消医共体所属医疗机构行政级别”巧妙化解了“我的地盘我做主”的局面,实现了机构整合、统一管理、资源盘活…… 目前,在郑州,巩义市总医院、登封市总医院等7个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已建成,覆盖71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 由“松散”向“一家人”转变 资源共享 加入县域医共体后,南河渡卫生院院长吴昊的直观感受是硬件建设、人才培养、服务水平得到快速提升。 对于医共体成员单位,巩义市孝义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徐晓君也深有感触。 在巩义市总医院远程心电网络中心,常规心电图诊断量每个月有2万多份,其中近一万份是村卫生室医生做的。 “在村卫生室做心电图,只要大概10元钱,就能得到市级专家的明确诊断,这个费用还没开车到巩义市总医院的油费多,仅此一项一年就可以为百姓节省路费近40万元。”巩义市总医院副书记郜炎辉说。 除了医共体远程心电网络中心,在紧密型医共体建设中,巩义市总医院还推进建设了区域检验等九大远程医疗服务网络,深度推广“基层检查+县级诊断”,并安排30多个科室下基层带教帮扶,打造“院院有特色专科”的乡镇卫生院,推进医疗服务同质化。 2020年上半年,巩义市县域内就诊率达89.94%,基层医疗机构开展新技术、新业务23项,市人民医院三级手术、四级手术占比提高6.4个百分点。2020年1~8月为近10万人次基层患者提供了远程医疗服务,节省医疗费用3000万元以上。 巩义市总医院党委书记、院长乔来军说,成立紧密型县域医共体,不是简单的机构及人员合并,而是要重塑服务体系、创新体制机制、提升服务效能等,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靶向发力,推进行政、人员、财务、业务、绩效、药械、信息“七统一”管理。 从“竞争”变“一盘棋” 提质增效“一条心” 县域紧密型医共体建设,寻找切入点很关键。急救,成了登封市总医院的破题之举。 “如果得了急病,能得到及时救治,老百姓心里才踏实。”登封市总医院院长高峰杰说,“老百姓心里踏实了,才会把村卫生室、乡镇卫生院作为看病的首选。” 从登封市总医院到离市区最远的颍阳镇卫生院,开救护车要40多分钟。当地百姓一旦突发心梗、卒中等急危重症,救护车一个来回至少需要一个半小时。 为此,登封市总医院以急危重症急救为切入点,把全市划分为5个救治区域,在登封市域内打造“15分钟急救圈”,提高危重症患者的救治成功率;成立16个专家帮扶小组,每组负责支援1个乡镇卫生院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同时,重点建设五大中心卫生院,派驻5名业务骨干担任业务副院长,驻点长期进行业务帮扶。 “这不可能一蹴而就。”在高峰杰看来,抓急救与强基层相得益彰。急救相当于全科,考验医生的综合业务能力和诊断救治技能。 “以前遇到急诊患者,基层医生的第一反应是尽快往上级医院送。现在,村医也能及时识别急危重症并启动相应预案。”登封市总医院下派到告成镇卫生院担任业务副院长的杨铮雯说。 截至目前,郑州医共体内累计开展远程诊疗8.5万例,双向转诊7812人次(其中下转1086人次),组织学术会议、专题讲座162场次,为基层医疗机构培训3494人次,接收成员单位医务人员免费进修,帮助基层建设重点专科,基层医疗服务能力持续提升,“县强、镇活、村稳、上下联、信息通、符合基层实际、符合群众需求”的分级诊疗目标初步实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