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河南援疆核酸检测医疗队凯旋 |
|
本报讯 (记者冯金灿)8月19日,河南援疆核酸检测医疗队在圆满完成任务后返回郑州。从7月19日晚抵达新疆到8月19日返回郑州,医疗队共完成610387人的核酸样本检测工作,为新疆疫情防控贡献了河南力量。 7月19日,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要求,河南省卫生健康委派出22名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强的核酸检测检验技师,携带核酸提取仪、荧光定量PCR(聚合酶链式反应)仪等精密仪器设备和2万多份核酸检测试剂及耗材支援新疆,帮助当地开展新冠肺炎患者筛查和救治工作。 在这支医疗队中,有两个人比较特殊,分别是此次医疗队队长、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副教授孔祥东和河南省人民医院病理科主管技师谢奇。6月20日,他们参加河南省援助北京医疗队,圆满完成任务后于7月12日返回郑州;7月19日上午,刚刚结束集中隔离的他们再次逆行出征,到祖国边疆抗击疫情。 医疗队到达新疆后,在领队、河南省胸科医院党委书记潘晔,河南省人民医院医务部副主任程剑剑带领下,连夜把携带的物资和医疗器械送到对口支援单位——乌鲁木齐市第一人民医院(乌鲁木齐儿童医院),并参加现场工作会。 7月20日凌晨2时,在相关事宜沟通结束后,医疗队返回驻地休息。7月20日10时,医疗队全体成员又准时到达乌鲁木齐儿童医院,进行仪器的调试以及预实验等工作,7月21日正式开始工作,日监测量为3万人份,7月22日日监测量达到5万人份,成为开展工作最早、检测数量最多的医疗队。 “之所以能取得这样的成绩,是因为我们创建了‘豫乌奇’工作法,提高了检测效率。”孔祥东说,河南医疗队的高效率检测得到国家卫生健康委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领导的充分肯定。 “豫”代表河南,“乌”代表乌鲁木齐,“奇”字语义双关:其一,它与乌鲁木齐的“齐”谐音,其二,是谢奇的“奇”,谢奇是该工作法的主要发明人。 原来,孔祥东与谢奇在援京时期开创了“晶菲奇”(三名队员李晶晶、万菲菲和谢奇)工作法。在这次援疆过程中,他们根据人员分配以及提取仪器对“晶菲奇”工作法进行了优化,通过流程的无缝链接,使机器的使用效率实现了最大化。 为了实现人员和机器同步,孔祥东和谢奇对每位队员的加样速度进行了评估,并对每个核酸提取机器所需的时间做到了心中有数;将队员们分成小组,实行组长负责制,小组成员抽时间清理医疗垃圾、给下一批样本编号等,时间节省了,核酸检测工作效率自然提高了。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