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查看  第一版:要闻
PDF版查看  第二版:动态
PDF版查看  第三版:南阳聚焦
PDF版查看  第四版:卫生监督
PDF版查看  第五版:基层卫生
PDF版查看  第六版:乡村视角
PDF版查看  第七版:专版
PDF版查看  第八版:乡医课堂
 
第七版:临证
 上一版    下一版  
“虚邪瘀”辨证治疗类风湿关节炎
黄芩的功效与应用
实用验方
乌梅丸加味治疗泄泻合并痤疮
食疗缓解更年期综合征
辨证治疗小儿反复肺炎
胃肠道大出血的介入治疗
1
11 1 2020年7月14日 星期二 目录导航 1
 上一期   下一期 
1
  黄芩的功效与应用
 

□李爱军

   黄芩为唇形科植物黄芩的干燥根。中医认为,黄芩味苦、性寒,归肺经、胆经、脾经、胃经、大肠经、小肠经。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的功能。适用于湿温、暑湿、胸闷呕恶、泻痢、黄疸,肺热咳嗽、高热烦渴、血热吐衄、痈肿疮毒、胎动不安等。
    《神农本草经》记载:“主诸热黄疸,肠澼泄痢,逐水,下血闭,恶疮疽蚀,火疡……”《本草正》记载:“枯者清上焦之火,消痰利气,定喘嗽,止失血,退往来寒热,风热湿热,头痛,解瘟疫,清咽,疗肺痿,乳痈发背,尤祛肌表之热,故治斑疹、鼠瘘、疮疡、赤眼;实者凉下焦之热,能除赤痢,热蓄膀胱,五淋涩痛,大肠闭结,便血、漏血。”
    黄芩主产于河北、山西、内蒙古、河南、陕西等地。春、秋二季采挖,除去须根及泥沙,晒后除去粗皮,蒸透或开水润透切片,晒干。生用、酒炙或炒炭用。
炮制方法
    生黄芩:取原药材,除去杂质,筛去泥土灰屑,蒸半小时或在沸水中煮10分钟左右,取出,闷透,切薄片或段,干燥即得。黄芩生用,清热燥湿,凉血,安胎。
    酒黄芩:取黄芩片,用黄酒拌匀,闷润至透,文火炒至深黄色,摊晾即得。酒炙上行,清上焦热。
    黄芩炭:取黄芩片,置锅内用武火炒至焦褐色为度,取出,摊晾,防止复燃。炒炭收涩,有助于凉血止血。
功效与应用
    黄芩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的功效。黄芩性味苦寒,清热燥湿,善清肺胃胆及大肠之湿热,尤其擅长清中上焦湿热。治疗湿温、暑湿证,湿热阻遏气机而致胸闷恶心呕吐、身热不扬、舌苔黄腻者,常与滑石、白豆蔻、通草等配伍;治疗湿热中阻、痞满呕吐,常与黄连、干姜、半夏等配伍;治疗大肠湿热之泄泻、痢疾,常与黄连、葛根等配伍;治疗湿热黄疸,常与茵陈、栀子等配伍。
    黄芩主入肺经,善清泻肺火及上焦实热。治疗肺热咳嗽气喘、痰多,常与苦杏仁、桑白皮、苏子、半夏等配伍;治疗中上焦热盛所致的高热烦渴、面赤唇燥、尿赤便秘、苔黄脉数者,常与薄荷、栀子、大黄等配伍。
    黄芩能清热泻火,凉血止血。治疗血热吐衄、便血者,常与大黄、地榆、槐花、当归等配伍;治疗痈肿疮毒,常与黄连、黄柏、栀子等配伍;治疗胎动不安,常与生地黄、白术、续断、黄柏、人参等配伍。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黄芩含黄芩苷元、黄芩新素、苯乙酮、β-谷甾醇等。黄芩煎剂在体外对痢疾杆菌、白喉杆菌、绿脓杆菌、伤寒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双球菌、脑膜炎球菌、霍乱弧菌等,均有不同程度抑制作用;黄芩苷、黄芩苷元对豚鼠离体气管过敏性收缩及整体动物过敏性气喘,均有缓解作用;黄芩还有解热、降压、镇静、保肝、利胆、抑制肠管蠕动、降血脂、抗氧化、抗肿瘤等作用。
 (作者供职于郑州广安中医院)

 
2008-2012 YYWSB.COM All Right Reserved
医药卫生报版权所有